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脊柱急性损伤之一,其损伤的原因常常以车祸损伤、高处坠落伤、运动相关损伤等为主,上着通常伴有头颅、胸、腹部以及四肢等其他部位的急性、严重损伤。其受伤机制为脊柱整体或局部节段过度屈曲、伸展、旋转、压缩等外力,但多以二种或二种以上复合外力最为常见。目前临床对脊柱损伤稳定性的判断主要依靠伤者临床症状和医学影像学检查。脊柱稳定性由椎体、椎间盘、脊柱后方复合体构成,脊柱后方复合体(PLC)由棘突、棘上韧带、黄韧带、小关节囊、全部椎板的结构组成,脊柱后方复合体是椎管比的结构部分外,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脊柱后方复合体主要是通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囊的柔韧性缓冲过度屈曲、伸展、旋转、压缩等外力,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而椎板是脊柱椎管壁的骨性结构,对脊髓有着重要的刚性支撑保护作用,其抗屈曲、伸展、旋转、压缩的作用较弱。脊柱后方复合体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囊的柔韧性和椎板的骨性支撑的联合作用下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而在临床上,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就诊时的影像资料常有明确的或特异性的表现,包括X线上后凸、侧弯成角,椎体后缘骨碎块及后缘线异常,伴有棘突骨折,CT断层扫描、胸腰椎MRI扫描上骨块突入椎管内,硬膜囊受压移位等,这些表现常常作为手术治疗的指征,认为这些损伤、变化的存在导致神经功能的损伤或影响其恢复。而为胸、腰椎爆裂骨折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仍存在争议。传统椎板切开减压术切除脊柱后方复合体(PLC)(棘突、棘上韧带、黄韧带、小关节囊、全部椎板),虽然术野显露充分,减压效果良好,便于对严重损伤的脊神经探查、修补,但是切除脊柱后方复合体(PLC)就严重的破坏了脊柱的后纵稳定性,因此,尽管胸、腰椎爆裂骨折很常见,在广泛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适应症以及胸、腰段椎体不稳定骨折的具体手术方法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目的:探讨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合体和传统椎板切开减压术两种不同术式对于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选择性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013年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共76例,其中36例行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合体(PLC)手术治疗,另外40例行传统椎板切开减压术治疗。以临床检查、X射线以及CT表现确定评价指标。脊髓功能的评估以入院时首次体检(非手术治疗)或术前最后一次体检(手术治疗)为准,尽可能排除脊髓震荡所致的短暂脊髓功能障碍。同时,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及相应平面CT测出的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和椎管内骨块占位程度,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对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PLC)合体和传统椎板切开减压术两种不同术式的稳定性和创伤性进行比较;讨论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包括症状缓解是否完全,脊髓神经压迫、损伤的探查是否完全、彻底。结果: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合体术式较传统椎板切开减压术在坚强内固定保护下只在一侧椎板上切除少部分椎板骨质,类似于在椎板上开个孔窗,铲除椎管内压迫,对脊柱后方复合体破坏程度最小,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脊柱后方复合体,也就保留了脊椎后柱的生理结构,其稳定性也就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功能恢复明显。患者痊愈后二次手术拆除脊柱内固定钉棒系统后伤椎节段腰椎活动功能几乎不受影响。而切除脊柱后方复合体就严重的破坏了脊柱的后柱稳定性,患者腰椎僵直尤为明显。结论:1.与传统椎板切开减压术相比,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合体术式对脊柱后方复合体破坏程度小,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后椎结构及其稳定性,恢复患者的脊柱序列和神经功能效果显著。2.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合体术患者痊愈后二次手术拆除脊柱内固定钉棒系统后伤椎节段腰椎活动功能几乎不受影响。3.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合体,手术适应于无明显脊神经损伤或损伤较轻微的患者。4.腰椎爆裂骨折后方椎板开窗保留后方复合体,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所植入的人工骨等材料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