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民族地理的视角对《徐霞客游记》进行研究,较之自然地理、旅游地理,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却相对零碎而不够深入。本文将《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重要的西南民族志,在对文本释读的基础上,从民族聚落地理、民族文化地理、民族经济地理等视角切入,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考据法、历史比较法、历史地图法、跨学科比较研究、个案法等方法,并结合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及今人的研究成果,尝试对明末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文化、经济的总体特征及区域内部差异进行系统整理,以期对《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地理学价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徐霞客游记》的研读,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我们认为西南民族无论是聚落、经济还是文化的差异,均受到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在聚落地理上,因西南山区平地狭小,民族聚落规模小而且分散,并呈现出明显的垂直良族分异,而海拔高度大致相同的民族在经济生产方式和物产方面大致趋同。此外,民居建筑也向垂直方向发展,形成了预防瘴气的“上人下畜”的楼居,即干栏式建筑,这是明末西南地区跨民族分布最广泛的民居形式。在经济地理上,明末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很大的不平衡性:各民族生产水平及耕作制度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同一民族经济结构内部主业与副业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差异的存在主要是环境使然。其中,传统的农耕经济往往决定了集市中的特产种类,而与外省的经济交流则极大地丰富了市中物产。此外,不仅集市的特产实现了地域多源化,而且西南民族的谋生方式也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在文化地理方面,相对于外部影响来说,西南地区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更为深刻,主要表现在当地的特色地名、各色饮食、风土民情、烟酒茶文化等。梳理分析《游记》中的各类地名,石形岩洞地名多为广西所有,宗教类、物产类地名则与云南多名山名寺、物产丰饶等地域特征相关联。而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结构呈垂直地域分异:坝区、山谷稻作民族,主食大米;而山居民族则种麦食杂粮。林中果蔬、湖中水产,则使当地饮食呈现多源化的特点。相反,西南特色的风土民俗,却总体呈现出与祭祖和生产相关的一致性,这基本上是由当时靠天吃饭的经济形态所决定的。西南地区的深箐密林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产的同时,却因人烟稀少,湿热多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吸食烟草、清晨饮酒、饮茶等防治毒瘴之法被人们普遍接受,形成了当地的烟酒茶文化。其中,饮茶之风在西南地区呈现出极大的地域差异——云南最盛而广西甚淡,因为在广西,敬食槟榔之俗,与云、贵的敬茶之俗殊俗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