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党不断发展、成熟和壮大,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雄伟壮阔的篇章。党从一成立就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的革命形势的发展息息相关,在革命中党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做指导,因此党一直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纳入党的正常工作,而且把它同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用马列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实际的同时,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使中国的革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逐渐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首先分析了抗战时期翻译的马列著作是时局与党的理论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时期的思想文化战线是抗日战争历史的一部分,是全民族解放斗争总体战的战场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著作的大量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党需要马克斯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因此,马列著作的广泛翻译与传播,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日趋成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其次分析了抗战时期翻译马列著作的社会条件。在这八年的艰苦岁月中,尽管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生产条件极端困难,但是不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的地区,甚至是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到处都有人在坚持翻译和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在党的领导下,学者们仍有计划的进行马列著作的翻译,而且在国外,也有一些学者翻译了许多的马列著作。所以在这一时期,我党有领导有计划地翻译出版的这一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次从各个角度分析对抗战时期马列著作翻译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这一时期译者面对的环境非常的复杂,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下,译者们克服了大量的困难翻译出了很多马列著作。在这个时期,延安、重庆、上海、武汉甚至在国外的莫斯科都成为了翻译马列著作的主要阵地;在翻译的类别上,译者们除了继续翻译哲学、文艺学、经济学著作,还在党的指导下,结合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开始翻译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在当时的环境下,翻译的质量难免有欠缺,但是这些马列著作的翻译较以往翻译而言更为系统和完整,质量也更好。接下来对抗战时期马列著作的翻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着手:马克思理论思想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形成、整风运动中,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及党的干部教育。从这些角度阐述了在抗战时期马列著作的翻译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从中也勾勒出了党在抗日战争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的轮廓。最后总结了抗战时期翻译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抗战时期马列著作的翻译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好的成果是在党的高度重视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困难而取得的。近两年,党中央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要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以对抗日战争时期马列著作翻译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