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年发病率在欧美国家约为5/10万-10/10万[1]。ITP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和骨髓巨核细胞成熟受阻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严重病例可发生内脏出血。从理论上来讲,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其临床出血程度应成负相关,即血小板计数越低,患者出血风险越高。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却发现,大多数ITP患者即使血小板计数重度减低,甚至低于10×109/L时也并未发生明显的出血表现。这提示在人体内可能存在某种或某些代偿机制,在血小板计数减低的情况下通过对止凝血系统中某些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来减低患者的出血风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止血相关蛋白,它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和分泌。VWF前体蛋白形成后,运至内质网,两两在C端以二硫键结合形成二聚体,然后再转运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内实现多聚体化,形成大分子的VWF多聚体。成熟的VWF在初期止血和二期止血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初期止血中,在血管损伤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时,VWF可介导血小板与胶原的结合,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从而于出血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另一方面,VWF通过非共价键与VIII因子(FVIII)结合形成复合物,作为FVIII的载体来保护FVIII不被水解,从而延长其半衰期。研究证实,正常人体血浆中VWF的分子量介于500-20,000kDa,而其分子量的大小是由一种称为ADAMTS13的金属蛋白酶来调节的。它是通过特异性地剪切VWF-A2功能域内的Tyr1605-Met1606之间的肽键来实现的,从而保证VWF多聚体以正常的分子量形式存在,这样既可防止因分子量过大而发生血栓形成倾向,也不至于因分子量过小而造成出血风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相关实验来证实当血小板计数重度减低时,是否可以在体内通过降低ADAMTS13对于VWF的水解活性来增加血浆中的VWF的分子量,进而增强VWF的止血活性,以减轻因血小板减低造成的出血风险。方法:1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⑴实验组: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部分原发性ITP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ITP的诊断标准(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第三版),且均不合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和免疫风湿性疾病等。进一步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①治疗前组: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0×109/L且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的ITP患者,共50例;②治疗后组:治疗前组的ITP患者中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PLT≥100×109/L)的患者,共30例。⑵正常对照组:为例行查体的血常规和凝血常规正常的健康人,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免疫风湿性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且未服用任何药物,共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20-69岁,中位年龄48岁。2标本采集:取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外周静脉血,以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后取血浆,-70℃冻存备用。3检测项目:包括VWF抗原(VWF: Ag)、VWF活性(VWF胶原结合活性,即VWF:CB)、VWF:CB/VWF:Ag比值和ADAMTS13体外活性。VWF: Ag和VWF:CB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测定。而ADAMTS13体外活性测定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VWF86底物法(FRET-VWF86)。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Mann-Whitney U检验是否正态;符合正态分布后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方差齐选用SNK-q法,方差不齐选用采用Dunnett’s C检验。P值<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VWF: Ag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得的血浆VWF:Ag分别为(0.97±0.46)、(0.99±0.55)和(0.96±0.41),P值>0.05,表明ITP患者经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前后的VWF: Ag无明显变化,且与正常人群相比均无明显差异。2VWF:CB测定: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WF:CB分别为(2.08±0.46)、(1.09±0.35)和(1.13±0.41)。结果显示:治疗前组的VWF:C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0.05),也明显高于治疗后组(P值<0.05),但治疗后组的VWF:CB与正常对照组没有差异(P值>0.05),这表明血小板减低(PLT≤10×109/L)患者较血小板正常者的血浆VWF:CB明显增高,但当其经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即治疗后组)其血浆VWF:CB又降至正常人群水平。3VWF:CB/VWF: Ag比值: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WF:CB/VWF: Ag比值分别为(2.03±0.67)、(0.98±0.58)和(1.10±0.41)。结果显示:治疗前组的VWF:CB/VWF: Ag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0.05),也明显高于治疗后组(P值<0.05),但治疗后组的VWF:CB/VWF: Ag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没有差异(P值>0.05)。这表明血小板减低(PLT≤10×109/L)患者较血小板正常者的VWF:CB/VWF: Ag比值明显增高,但当其经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即治疗后组)其VWF:CB/VWF:Ag比值又降至正常人群水平。4ADAMTS13体外活性测定:采用FRET-VWF86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前组、治疗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ADAMTS13体外活性分别为(612.6±85.58)、(632±84.28)和(651.9±82.59),P值=0.312,P值>0.05,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血小板重度减低的ITP患者经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前后的ADAMTS13本身的活性无明显变化,且与正常人群相比不存在差异。结论:1ITP患者在血小板重度减低时,其VWF: Ag含量无明显变化,ADAMTS13体外活性并无变化,但VWF活性(VWF: CB)和VWF:CB/VWF: Ag比值均明显增高,这表明在ITP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的严重降低下调了ADAMTS13对VWF的裂解活性,而ADAMTS13本身的活性并无改变。2对于ITP患者来说,当血小板计数重度减低时,可以通过降低ADAMTS13对于VWF的裂解活性来增加VWF多聚体的分子量,进而上调VWF的止血活性,从而作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来降低ITP患者的出血风险。3通过ITP患者这一人体模型,首次证实血小板计数变化在体内可以调节ADAMTS13对VWF的裂解活性,进而丰富和完善了血小板在体外可以促进ADAMTS13对于VWF的裂解活性这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