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rg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损害众多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危害很严重。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这为众多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既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又有立足的可行性。然而,两部法律共有二个条文对该制度予以规定,立法的抽象与粗疏给司法实践中制度运行带来尴尬境遇。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仍然不健全,还存在一些问题:诉讼主体资格不完善、举证责任承担障碍、诉讼费用分担困境、判决既判力扩张问题和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在梳理、评析、借鉴两大法系公益诉讼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的消费者权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完善。拓宽诉讼主体资格,检察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反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有关组织的限定,同时论证了公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完善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分担,适当扩张诉讼判决的效力,设定激励约束机制。
其他文献
隐私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是人尽皆知,但是我国对于隐私权的立法工作却进展缓慢,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只在第2条第2款中规定了隐私权,而没有关于隐
立法意图在制定法解释中的作用是在美国法学界讨论已久的问题。有人认为制定法解释的目标就在于发现并实施立法意图,但是也有人认为立法意图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并不存在可获知的立法意图,或者即使存在,这种立法意图也是不可靠的。研究立法意图在制定法解释中的作用,首先要讨论立法意图在制定法解释当中是否存在,然后还要论证法官依据立法意图解释制定法的正当性。此外,还需要研究获取立法意图的方法论。本文第一部分厘清和建构
学位
民主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民主形式。在当前政治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种民主形式无疑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二者都是公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在我国,选举民主以人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