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震(1724—1777)是清朝杰出的乾嘉学派考据大师和哲学家。他高举批判程朱理学的大旗,凸显个体价值,注重现实关怀,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戴震提出的“由训诂以明理义”等训诂学主张,对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针对当时清朝学者缺乏思考、盲目信从汉儒传注的思想倾向,戴震提出“志乎闻道”的治学宗旨,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主张在考核的同时注重求得义理。《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一生中被学术界评价最高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戴震《疏证》采用文字训诂、语言考据的形式对儒家经典中的义理进行分析和重新建构,成为学术史上的重要一环。戴震摒弃以往学者随文释义的方法,选取《孟子》中的关键词条,进行字义疏证,力图寻求作者原意,超越宋儒对它的曲解。尽管戴震并未建构系统的诠释学理论,但他在治经闻道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颇受后世学者青睐的诠释方法:由考据以明义理;个人心路历程之诠释。二者并用于《疏证》,相得益彰。戴震依据“由训诂以明理义”的诠释学原则,将训诂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借用对“理”的解释与发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传统。本文试图依据《疏证》,探讨戴震对“理”的诠释,进而反观《疏证》诠释思想的理论架构和内在逻辑,彰明戴震对中国哲学经典诠释传统的贡献,呈现乾嘉时期严谨治学、关怀现实的儒者风度。本文内容主要有三部分。首先,详细梳理和总结《疏证》诠释内容,探讨“理”的多重意涵,分析“理”与“欲”的辩证关系。其次,依据《疏证》对“理”的诠释,辨明《疏证》中语言诠释方法和心路历程诠释方法的异同,并结合西方诠释学理论对戴震诠释方法做出反思。最后,论证《疏证》对“理”之诠释对于诠释学和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和对深受禁欲思想和愚民政策桎梏的清中叶人民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