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一项重大方略。2013年党中央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将精准扶贫从理念层面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扶贫行动,要求把贫困识别与机制构建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建档立卡方式进行贫困精准识别,但在当前贫困精准识别机制运行中,存在着贫困识别标准不合理、贫困识别过程不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的监督反馈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识别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会对我国当前的精准扶贫和农村贫困治理的实际效果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了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精准识别机制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文章对精准识别的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介绍了委托-代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多维贫困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与主题应用之间的契合性分析;其次,全面梳理我国扶贫政策调整下的精准识别机制历史演变与运行现状,分别从政策制度、识别主体、瞄准对象以及识别方法等四个层面阐述我国精准识别工作的实践现状。再者,以福建Y县为个案,通过实践调查描述当地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精准识别的实践情况,一方面总结了实践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同时也对暴露出诸多的不足进行了归纳: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指标不合理、识别程序不规范、精准识别主体的权力寻租、精准识别瞄准对象返贫等问题。随后,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贫困识别实践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认为贫困识别需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变革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模式、创新收入测量制度以及建立收入精确审核制度等,以此增进我国贫困精准识别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最后,本文尝试遵循识别标准、识别程序、识别主体、识别监督的运行机制,提出完善贫困治理中精准识别机制的对策建议,包括探索多维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规范精准识别程序;贫困识别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基层民主评议作用提高农户参与贫困识别能力;设定灵活动态的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加强多元主体协同识别贫困人口监督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