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瓜(Cucumis melo L.)是一种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其果实色、香、味俱佳,在国内外广泛栽培,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黑龙江省是薄皮甜瓜的传统产地之一,种质资源和变异类型极为丰富,是其育种和有关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叶色突变体是研究高等植物光合系统结构、叶绿素代谢、叶绿体发育、光合作用、激素生理等一系列生理代谢过程的理想材料,也是遗传和育种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以往对于甜瓜叶色突变体的研究报道主要着重于突变体的发生和遗传规律等方面,但叶色变异的机理尚未明确。本研究以新发现的薄皮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9388-1为试材,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素生物合成特性、遗传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利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技术,比较叶色黄化突变体与突变亲本叶片蛋白的差异,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初步明确叶色黄化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从子叶就表现出黄色,且整个生育期该性状稳定。生长周期相对延迟,较白莎蜜1号晚7-10d。植株长势正常,主要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能开花结实,结实率有所降低;经细胞流式仪对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分析发现,叶色黄化突变体染色体数目正常,说明该突变体未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对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光合作用关键酶、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白莎蜜1号,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了79.5%,90.3%,81.5%,70.7%,杂交一代植株与白莎蜜1号差异不显著。类胡萝卜素/叶绿素(Caro/Chl)与白莎蜜1号无显著差异,叶绿素a/b (Chla/Chlb)为8.67,显著高于与白莎蜜1号4.10,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幅度大于类胡萝卜素。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为对照的50.23%、66.28%,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差异显著,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一致;Rubisco的活性显著低于白莎蜜1号,而PEPCase和NADP-ME的活性则高于白莎蜜1号,分别为119.23%和118.91%。F0和Fm显著低于白莎蜜1号和杂交一代植株,而FV/Fm差异不显著。qP与白莎蜜1号无极显著差异,qN显著高于白莎蜜1号和杂交一代植株。ФPSⅡ和ETR与白莎蜜1号及杂交一代差异显著。杂交一代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关键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白莎蜜1号差异不显著。3.对不同生育期叶色黄化突变体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在扫描电镜下,白莎蜜1号叶片叶肉组织发达且分化程度高,栅栏组织厚度大,层次多,栅栏组织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且细胞规则;叶色黄化突变体栅栏组织欠发达,排列松散,无规则,细胞间距较大,叶绿体含量较少。在透射电镜下,白莎蜜1号叶片叶绿体结构发育正常,表现为类囊体膜系统发达,类囊体高度分化,构成基粒的垛叠层数较多,基质片层清晰可见,且排列整齐,淀粉粒含量多。突变体叶绿体发育存在明显缺陷,表现为叶绿体形状不规则,无发育完整的类囊体,其中基粒类囊体数极少,呈线条状,大部分基粒只有几个片层,含有少量淀粉粒。4.对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及相关键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PBG积累,而UrogenⅢ含量显著降低,且ALAD活性显著高于白莎蜜1号,PBGD、COPX、PPOX活性显著降低,表明该突变体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受阻位点是在PBG与UrogenⅢ的反应步骤。5.对不同生育期内源激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叶色黄化突变体IAA、GA3和ABA变化趋势与白莎蜜1号基本一致,IAA和GA3含量与白莎蜜1号差异不显著,而ABA含量显著低于白莎蜜1号;叶色黄化突变体和白莎蜜1号叶片的各游离氨基酸组成相同,含量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Glu和Asp。由于Glu和Asp在整个氨基酸代谢途径的上游,在突变体叶片中由于其转化受阻,造成了代谢下游的氨基酸含量下降。6.对不同生育期叶片SOD、POD、CAT、ATP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突变体SOD酶活性在伸蔓期、衰老期均显著高于白莎蜜1号,子叶期、幼苗期和结果期差异不显著;CAT酶活性在子叶期和幼苗期与白莎蜜1号差异不明显,在伸蔓期和结果期酶活性比白莎蜜1号高,差异显著;叶色黄化突变体与白莎蜜1号不同生育期的POD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子叶期至幼苗期,两者的POD活性均缓慢上升,其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在伸蔓期时白莎蜜1号POD活性达到最高,之后急剧下降,而叶色黄化突变体则延迟了高峰的到来,在结果期维持较高的POD活性,之后缓慢下降;叶色黄化突变体Mg++-ATP酶活性显著高于白莎蜜1号,Ca++-ATP酶活性相对较低。7.通过连续的自交、正反交、与突变亲本的回交试验表明,叶色黄化突变体自交后代表现为单一表型(黄色),正反交试验结果一致,后代植株表现为单一表型(绿色),和突变体回交及F2分离群体后代分别产生1黄色植株:1绿色植株和3绿色植株:1黄色植株。该叶色黄化突变体是一对核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暂命名为ypl基因;SSR标记技术将ypl基因定位在标记N41和MU4104-2之间,遗传距离为2.45cM和3.45cM。8.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叶色黄化突变体及突变亲本白莎蜜1号叶片差异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成功鉴定的18个蛋白质中,有1个叶绿体放氧增强蛋白1、1个苄基醚还原酶2、5个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1个肌动蛋白、1个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活化酶、1个磷酸核酮糖激酶、1个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大链条、1个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小亚基、4个叶绿体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1、1个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发现叶色黄化突变体磷酸核酮糖激酶、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活化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小亚基表达量上调;叶绿体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叶绿体放氧增强蛋白1、肌动蛋白等蛋白组分显示表达量下调,与白莎蜜1号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叶色黄化突变体叶绿体发育缺陷引起蛋白的变化。结合COG比对结果,推断叶色黄化突变体通过这些蛋白组分的差异表达,保护光合机构不被破坏,从而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与能量代谢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在叶色黄化突变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蛋白的差异表达可能与叶色黄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