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均可能引起植被发生变化,因此开展植被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8天最大化合成500米MODIS数据,开展2001~2016年中国大陆植被变化时序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创建了植被变化区域识别方法,该方法效率与精度高,为研究植被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基于干扰指数和植被丰度指标,创新性地建立综合多维度指标变化趋势识别植被变化区域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剔除由于物候、季节以及种植作物差异,而导致丰度指标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进一步建立多维度指标趋势组合与植被变化时序模式(植被覆盖增长型、植被覆盖下降型和植被干扰恢复型)的对应关系。16年来植被变化面积占中国大陆面积的14.33%,其中植被覆盖增长型、植被覆盖下降型、植被干扰恢复型时序模式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81%、9.10%和2.42%。基于4120个地面参考点位数据进行了验证,植被变化区域识别总体精度达到88.52%,Kappa系数为0.7683,植被变化时序模式识别总体精度达到88.17%,Kappa系数为0.8027。2.借鉴植被演变过程连续监测研究框架,提取植被演变过程信息(变化速率、变化时间和持续时间),根据变化速率把演变过程分为突变和渐变变化,进一步分析植被变化时序模式演变过程信息特征。其中,面积最多的是植被覆盖突变增长型时序模式,占植被变化面积的31.8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及松嫩平原地区。植被覆盖突变下降型时序模式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沿海城市以及省会城市区域;植被干扰突变恢复型时序模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2006年是植被发生变化面积最多的年份。植被变化持续时间以2年为主。3.纳入气候、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因子,以市域为单元,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时段开展植被变化时序模式驱动机制研究和分析,揭示了植被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植被覆盖增长型和植被干扰恢复型时序模式而言,降水都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温度同时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北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植被覆盖增长做出了贡献,其它社会经济因素(人均GDP、人口密度等)对两种时序模式的解释力都很小。植被覆盖下降型时序模式不仅仅受单一某种社会经济因子(人均GDP、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固定投资总额以及第二第三产业GDP 比值)所驱动,而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森林病虫鼠害、森林火灾和农作物灾害都是植被干扰恢复型时序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自然灾害与气候因子间交互探测更进一步加强了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