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物种形态的发生始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在各种选择压力下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可能会产生隔离分化或局部适应,从而出现形态变异。在系统地理学中,大部分研究选择基于mtDNA或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去解释形态变异,而从宏观生态学角度解释形态变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地理分布格局和环境因子对形态变异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境内广域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种形态的发生始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在各种选择压力下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可能会产生隔离分化或局部适应,从而出现形态变异。在系统地理学中,大部分研究选择基于mtDNA或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去解释形态变异,而从宏观生态学角度解释形态变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地理分布格局和环境因子对形态变异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境内广域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为研究对象,在其分布区域内采集40个地理种群,共计400个样本,其中雄性226个,雌性174个。对每个样本进行形态指标度量,得到4项基础形态变量和3项组合形态变量(Mass/SVL、L1/SVL、L2/SVL、L3/SVL和L4、L、LH)。鉴于两栖类在形态上普遍存在性二型,按性别和地理分布将400个样本分为38个雄性地理种群和35个雌性地理种群(部分采样点中存在全雌或全雄的情况)。基于4项基础形态变量,分别对雌雄地理种群进行形态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和PCA验证,得到雌雄各3个类群:Male1、Male2、Male3和Female1、Female2、Female3。以聚类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对各类群间的基础形态变量和组合形态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得出各类群间存在的形态变异。基于形态差异分析的结果,对各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进行模式探究,尝试从生态学的角度用地理分布格局、生境类型、环境因子以及生态位分布模型去解释中华蟾蜍各类群间存在的形态变异。同时,也试图以本文的探究结果对局部适应(Local adaptation)理论给出一些参考建议。结合本文对中华蟾蜍各类群间形态变异的分析结果,以及各类群间的地理分布、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探究,可以总结为以下5点:(1)各类群间的形态变异主要出现在Male3和Female3类群与另外4个类群之间,均表现为身体重量、后肢总长、胫骨长以及运动跳跃能力的差异。(2)在地理分布上,Male3和Female3类群位处横断山脉,其地理位置的隔离、独特的动物区系特征以及单一的地理分布格局可能是造成各类群间出现形态变异的原因之一。(3)在生境类型上,Male3和Female3类群所属的生境类型较为单一,其中宏观生境中的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主要植被区划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微生境为高山草甸的水坑或溪流。推测单一的生境类型(宏观生境和微生境)可能是造成各类群间出现形态变异的原因之一。(4)在环境因子上,年平均温度(AT)与形态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各类群间形态变异的来源和趋势,可以认为年平均温度(AT)是各类群间形态变异的主要因子之一。(5)结合地理分布格局和环境因子,对中华蟾蜍现今潜在分布区(生态位分布)进行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Male3和Female3类群所拥有的生态位少于其他类群。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华蟾蜍各类群间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类型探究,可以推测地理分布和生境类型的差异可能是各类群间出现形态变异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各类群间的环境因子探究,可以认为年平均温度(AT)的差异是各类群间出现形态变异的原因之一。结合地理分布格局和环境因子,可以认为各类群间生态位分布的差异可能是形态变异的原因之一。综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猜测中华蟾蜍各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压力下,出现了局部适应。
其他文献
碳碳键作为有机化合物中最基本的结构,广泛的存在于药物、天然产物、染料和发光材料中。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是构建碳碳键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目前报道的方法,如Ullmann反应,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Heck交叉偶联反应,Stille交叉偶联反应及Sonogashira交叉偶联反应大都使用了钯作为催化剂。鉴于含有碳碳键的化合物需求量大,而且钯在地壳中含量有限这两点,目前主要有两种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所生存的环境趋向于城市化、科学化、便捷化,在这其中市政道路桥梁作为城市交通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成了人们最关注的地方。在所有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道路桥梁的质量保证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因为外在环境影响,在道路桥梁的建设过程中,总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交通事故在我国频繁发生,虽然交通质量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当中,但是交通事故还是不可避免,
心肌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手术治疗通常是采取对缺血的心肌进行再灌注的方法,而再灌注疗法会给心肌等组织带来不可逆性损伤,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此类损伤的西药有很多种,它们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薤白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胸痛、心绞痛、哮喘和冠心病的治疗,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薤白的成份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甾体皂苷、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酸性化合物等,其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
醇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应用广泛。因而相比于卤代物等传统的反应物,醇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相比于伯醇和仲醇,叔醇由于具有其位阻相对较大,活性较低,而且容易发生消除反应等因素,导致其反应难度较高,效率更低。同时,通过叔醇的转化,可以合成一系列通常难以合成的含有季碳中心的化合物。因而,对叔醇分子的活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最近,可见光催化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因为其高效,绿色,温和,受到了化学
在城市存量发展的时代,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和可持续性的价值导向丰富了城市更新的内涵和外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首先总结了社区更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更新的科学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介绍了笔者团队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多种方法,支撑了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新街口和双井街道无障碍环境调研、史家胡同儿童设计工作坊、井点二号再生资源自助回收点更新、后现代
干旱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植物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调控可以有效增强植物自身的抗旱性。逆境环境下,脱落酸结合受体蛋白PYR1/PYLs/RCARs形成复合体,然后结合并抑制2C型蛋白磷酸酶(PP2C)的活性,随后下游蛋白激酶SnRKs通过自身磷酸化被激活,进而激活ABA信号通路的下游相关因子。然而,由于脱落酸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在植物体内快速代谢失活使脱落酸在实际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自从发现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关键抗氧化酶,催化超氧阴离子(O2·-)歧化成分子氧和过氧化氢(H2O2),使胞内活性氧(ROS)处于内稳态。尽管近期发现该酶能调控关键的胞内ROS信号转导网络,但与其抗氧化完全不同的功能,即与DNA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却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根据课题组以前的研究和文献报道,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SOD1可能是一种感应胞内活性氧水
促炎因子广泛存在于中枢及外周组织中,是参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生过程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近年来发现,由于其可与炎性通路、氧化应激过程、铁死亡等关联性靶标作用参与帕金森病(PD)的发生发展,已成为研究PD发病机制的切入点。而随着促炎因子的研究在中医药药理学的逐渐深入,为P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促炎因子与PD的发生过程及其中医药干预的临床治疗,兹以综述,为PD的病机学研究及治疗
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天然产物以及功能材料分子之中,因此发展简单高效地构建C-N键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广泛使用的构建C-N键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卤代化合物与胺源的交叉偶联反应完成,这类方法存在操作繁琐、原子经济性差等弊端。近十几年来,使用过渡金属活化C-H键来直接构建C-N键的反应策略引起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相比其它常用的过渡金属,如钌、铑、铱、铂等,铁具有廉价易得、低毒以及生物
1试题呈现(2019年北京卷文科)已知椭圆C:x~2/a~2+y~2/b~2=1的右焦点为(1,0),且经过点A(0,1).(1)求椭圆C的方程;(2)设O为原点,直线l:y=kx+t(t≠±1)与椭圆C交于两个不同点P,Q.直线AP与x轴交于点M,直线AQ与x轴交于点N,若|OM|·|ON|=2.求证:直线l经过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