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论民族声乐艺术与原生态民歌的艺术情缘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各个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写照。原生态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炼的信息,这些信息成为本土文明延续生长的最基本的精神要素,是我们民族繁衍生存之树中重要的根茎之一。 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原生态民歌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危险。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原生态民歌的内在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我们在很多领域缺乏原创动力。 “民族唱法”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始终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的新声乐文化的重任。它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在中西结合的探索中,打破了原有民族声乐理念的思维模式,以其继承、借鉴的科学性,经过不断创新与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了一批既能唱民族,又能唱美声的歌手。也正是因为民族唱法经过多年的沉积,过多强调的是中西唱法结合的问题,而对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有所淡化。其表现在现代民族歌手的演唱,过于追求声乐技巧的难度,而忽视对作品的风格、个人的特色及生活的体验,甚至在唱法上雷同,音色上模仿,过分追求“甜、艳、魅”的艺术效果,暴露出当前民族声乐中某些艺术品格的幼稚或艺术风格的衰落之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深思的是,民族唱法在传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这条道路上是不是游离得太远了。 本文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点的详细阐述,说明了原生态民歌与现代民族唱法的关系,以及原生态民歌对民族唱法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如何继承和发展原生态民歌,尤其在继承原生态民歌哪些合理的,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元素的问题上,参照了专家的意见,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对延边少数民族政策、经济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延边地区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农村的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延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日益改善,随着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