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内容涉及了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国人文发展的省际差异、城乡差异特征,探讨了人文发展的空间关联模型,并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建立了省域尺度的时空演化预测模型。将空间统计、GIS空间分析、ESDA技术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初步揭示了我国人文发展的时空研究特征与规律,指出了缩小区际差距与城乡差距的有效策略。第一,我国在过去的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在人文发展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同期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处在中等发展水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人文发展地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的时空变异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的预期寿命指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表现出相似省份之间的空间集聚特征,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分散化力量相对增强。Moran散点图和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分析结果,反映出中国各省份预期寿命指标的空间分布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其中,空间异质性表现为预期寿命相对较高的东部和较低的西部省份在空间上分别趋于集聚,并且这种集聚的分布特征自1981年以来一直存在。探索人文发展分指标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以为缩小人文发展的地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第二,以人文发展指数为基础,添加了生态代价方面的因素,对中国1990年以来的城乡差距进行了全面估计。结果表明:不同的测量指标反映的我国城乡差距有很大差异,利用人均收入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和生态-人文发展指标的估计结果越来越小;经济发展差距与生态-经济发展差距是我国城乡差距产生的主要贡献因子,反映了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资源环境问题而带来的片面、不协调的城乡人文发展。研究结果提示,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消除城乡经济差距是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另外,转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定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降低城乡经济发展中的生态代价,也是政府部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第三,传统的马尔可夫链方法因假设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忽视了空间背景在区域动态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通过空间权重矩阵解决了区域之间的空间作用问题,并借助空间滞后的概念界定了每一个区域所处的空间邻域状态,从而为定量分析邻域环境对区域人文发展产生的空间效应提供了方法依据。利用基于空间关联模式的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对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发展趋同过程中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人文发展趋同过程在时间上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在空间上显著受到区域背景的制约。因此,促进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实现从经济增长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以推动我国各地区的人文发展状态向较高水平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