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中国史灌河流域土壤湿度和降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改进的BATS陆面模式独立试验;第三部分是改进的BATS模式敏感性试验.该文首先利用1998、1999年淮河地区史灌河流域夏季逐日降水资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梅山、鲇鱼山、蒋集站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三个站的土壤湿度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和降水有较明显的变化趋势,土壤中各厚度层土壤湿度滞后降水的关系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降水及土壤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利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试验点资料和1998年中国淮河流域试验(HUBEX)的加密观测资料对一个改进的BATS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西伯利亚地区的单点试验表明不同时间间隔的边界强迫对地表吸收的净短波辐射和释放的潜热影响较大.淮河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夏季半湿润地区陆面特征量的变化趋势.由于模式模拟的地温偏低,净的短波辐射偏小,则模拟的感热和潜热值偏小.对该模式在淮河流域的植被、土壤等参数的合理选取可能会提高模式的模拟效果.该文在淮河流域进行四组敏感性试验,考察改进的BATS模式对颜色和质地的敏感性,研究颜色和质地改变后各地面特征量变化趋势.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土壤颜色的敏感性不强,对土壤质地比较敏感.粗糙土壤失去较多的水分,从降水事件中得到少的水分.而粘土有较强持水力,上层土壤湿度大.粗糙土壤,反照率大,造成地面吸收短波辐射减少.粗糙土壤用于蒸发的潜热减少,地温升高,感热大.粘土反照率变化不大,因此吸收太阳辐射变化不明显,用于蒸发的潜热变化不明显,地温略降低,感热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