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面过程研究及陆面模式Offline试验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en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中国史灌河流域土壤湿度和降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改进的BATS陆面模式独立试验;第三部分是改进的BATS模式敏感性试验.该文首先利用1998、1999年淮河地区史灌河流域夏季逐日降水资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梅山、鲇鱼山、蒋集站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三个站的土壤湿度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和降水有较明显的变化趋势,土壤中各厚度层土壤湿度滞后降水的关系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降水及土壤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利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试验点资料和1998年中国淮河流域试验(HUBEX)的加密观测资料对一个改进的BATS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西伯利亚地区的单点试验表明不同时间间隔的边界强迫对地表吸收的净短波辐射和释放的潜热影响较大.淮河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夏季半湿润地区陆面特征量的变化趋势.由于模式模拟的地温偏低,净的短波辐射偏小,则模拟的感热和潜热值偏小.对该模式在淮河流域的植被、土壤等参数的合理选取可能会提高模式的模拟效果.该文在淮河流域进行四组敏感性试验,考察改进的BATS模式对颜色和质地的敏感性,研究颜色和质地改变后各地面特征量变化趋势.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土壤颜色的敏感性不强,对土壤质地比较敏感.粗糙土壤失去较多的水分,从降水事件中得到少的水分.而粘土有较强持水力,上层土壤湿度大.粗糙土壤,反照率大,造成地面吸收短波辐射减少.粗糙土壤用于蒸发的潜热减少,地温升高,感热大.粘土反照率变化不大,因此吸收太阳辐射变化不明显,用于蒸发的潜热变化不明显,地温略降低,感热变小.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小波和EOF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前汛期(5-6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分布上,1961-2001年基本可以分为多雨、少雨和多雨三个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福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和郭沫若同在北京任职,过往甚密。吴晗常去郭老家作客,郭老一看到吴晗来总是很高兴,两人开怀畅谈,大多是谈学术界的问题。在学术观点上,郭老和吴晗有一致也有分歧。他们一起探求,一起争议,一起磋商,求同存异。其中有关武则天的研究和探求是比较突出的,他们互相请教,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在为武则天翻案的问题上,郭沫若得到了吴晗的支持    50年代末,郭沫若着手创作剧本《武则天》,以武
为了检验T213模式的性能与产品的质量,了解其可预报性,本文用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两年5个月的资料,计算模式总体场的标准误差和相关系数;同时采用5×5经纬度网格,计算了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江淮地区2003年梅雨期20场暴雨中心的湿位涡及其正、斜压分量,发现:(1)依据降雨中心的对流稳定度及实时降雨性质可将梅雨暴雨分为4类,第一类层结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