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CT和MRI对眼眶正常结构的显示能力,阐明眼眶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为影像诊断提供全面的断层解剖学资料,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对眼眶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30例临床确定没有眼部外伤、炎症、术后等病史的健康自愿者。15例CT平扫+增强检查,行常规横断位扫描,对横断面进行冠位和斜矢状位重建。15例MRI平扫+增强检查,MRI行横断位、冠状位、斜矢状位扫描,扫描序列常规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进行斜失状位重建和扫描时,层面与视神经平行。观察眼眶各部结构在CT和MRI上不同层面的解剖关系。结果:横断位上HRCT平扫可清晰显示眼眶内外侧壁、眶上裂、眶下裂及视神经管的骨性结构和交通,眼上静脉、视神经、眼外肌的全程均可清晰显示,但对眶内各神经及眼动脉不能显示,增强扫描部分眼动脉显示。MRI对眼眶骨质显示不佳,眶内脂肪、视神经、眼静脉及眼外肌均可清晰显示,眶上裂、眶下裂内的脂肪亦可清晰显示,其内可见点状、条状走行的神经。脂肪抑制T2WI上视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可清晰显示。冠状位上CT图像可最好的显示眶上裂、眶下裂、眶四壁及视神经管完整结构,平扫眼动脉、眼上静脉显示不佳,增强扫描可连续观察眼动脉、眼静脉的走行及分支。MRI冠状位显示各眼外肌呈中等信号位于眶腔外围,视神经位于眶腔中部,冠状位MRI还可显示部分眼神经如额神经、动眼神经、鼻睫神经等,眶上裂、眶下裂呈高信号,其内可见点条状走行神经,但尚不能区分。斜矢状位CT和MRI均可完整显示视神经全长及上下方走形的眼静脉和眼动脉,眼球内各部结构显示清晰。结论:眼眶CT、MRI可清晰显示眼眶各部解剖结构和空间位置关系,两者结合所提供的信息可更好的显示眼眶各部解剖,为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及眼科学、神经外科学提供良好的解剖参照。目的:探讨CT和MRI对儿童白瞳症的诊断价值,为白瞳症提供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更好的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有助于白瞳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7例白瞳症患者,以组织病理学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将其分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组、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组、渗出性视网膜病(Coats)组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组,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寻找各种白瞳症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性影像诊断标准及检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RB组:38例RB玻璃体内均可见不同形状的软组织肿块,36例肿块内部可见钙化,CT诊断阳性率为94.7%(36/38),MRI诊断阳性率为73.3% (22/30)。眼球缩小2例,增大3例。PHPV组:32例患者均表现为小眼球,玻璃体内沿Cloquet管走行区异常密度或信号影,呈条索形、带状、高脚杯形等,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CT诊断阳性率为65%(13/20), MRI诊断阳性率为93.8% (30/32)。Coats病组:11例患儿眼球大小均正常,2例眼球壁增厚,视网膜不同程度脱离9例,CT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相符5例,MRI诊断相符6例。ROP组:6例患者均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双侧眼球均缩小,视网膜脱离5例,1例眼球壁增厚。CT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相符2例,MRI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相符4例。结论:玻璃体内含有钙化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内软组织强化是RB较为特征性表现,CT对RB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MRI对RB的分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患侧小眼球,玻璃体内沿Cloquet走行区的异常密度或信号影,是PHPV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诊断价值优于CT。男性年龄较大儿童、单眼发病,CT和MRI显示视网膜脱离对诊断Coats病有重要参考价值。明确的临床病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高浓度吸氧),双眼发病,眼球不同程度缩小,视网膜不同程度脱离是诊断ROP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