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普遍服务的行业。同其他行业相比,市政公用事业具有显著的自然垄断性、公益性、网络性、地域性、基础性和外部性等特征。根据传统理论,市政公用事业应该实行政府直接投资并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对市政公用事业采取了公共企业垄断专营的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建国以来,中国市政公用事业一直实行政府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经营效率低下、产品和服务单一、消费者缺乏选择权、财政压力过大等弊端。改革开放后,为解决传统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模式的弊端,中国政府开始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总体来看,提高供给效率、化解供给颈瓶和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机制重建等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而且,在改革过程和对改革的认知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和问题。因此,市政公用事业治理变革是当前我国公共治理领域的一大难点和热点。作为对这一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回应,本文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治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混合视角,以着眼于理论建构和知识获取为目标,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及其指导理论进行整体性反思、深层次检讨和系统性梳理。为此,本文分两个阶段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传统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模式和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模式,对其特征、理论基础和实践绩效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检讨。本文认为,面对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复杂、多样且动态性的特征,任何的简单的国有公营主张或市场化模式都难以达成持续、稳定、安全地为社会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的市政公用事业优先发展目标。市政公用事业治理的复杂性要求必须以全新的社会治理结构来应对。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治理理论和合作主义思想引入到市政公用事业研究中,提出了新型的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模式——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并详尽阐释了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还必须通过设计有效的多元参与、利益整合、有序竞争,规范监管等运行机制来调适各参与主体,以便在特定的规则体制中归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保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