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讨论与“下去”相关的不对称问题。 除去引言,全文共分七大部分。以“下去”为突破口,将它分别与横向的“下来”、纵向的“上去”作比较、分析,主要运用“标记理论”对它们两两之间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作出统一的描写和解释。 第一部分讨论和不对称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这一部分撰写目的,在于说明全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着重阐述本文对“不对称现象”的界定以及“有无标记项”判定的具体操作方法。又鉴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指出:本文描写的“不对称”,不是绝对的有无对立形成的不对称,而是使用上的一种倾向或概率;标记性上体现的也是强弱标记项的对立。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都跟“下来”和“下去”的对称与不对称有关。第二部分描述“下来/下去”在趋向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并用“标记颠倒”等理论对它们与各类动词、位移主体搭配组合时呈现出的不对称性作了合理解释;第三部分描述“下来/下去”在引申义项上的不对称分布。指出“下来”相对“下去”的弱标性使它们在部分引申义项上出现有无对立。 第四、五两部分从句法位置角度对“下来/下去”的不对称分布作了描述和解释。本文主要研究动后趋向补语“下来/下去”与宾语共现时,位置语序上的不对称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下来/下去”与处所宾语的共现,分析指出:受谓语动词的强移动性、广义处所词的弱处所性及优先语势序列的标记制约,“下来/下去”与处所宾语共现时,语序上存在不对称。只有“V+下+N_处+来/去”一种语序,在其它两种基本位置语序上空缺。第五部分主要从历时角度对格式语法化过程的推断、演绎,来解释“下去”离散形式与宾语共现时的强标记性。 第六部分讨论的是“上去”和“下去”。对它们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主要从语义层面入手。认为“下”语义的双指向性和“上”语义的单指向性,使“上去/下去”在义项分布、可带宾语的范围等方面都不对称分布。“上去”受“上”单语义指向和“去”强动作性双重标记制约,相对“下去”为强标记项。 第七部分是对前面“下来/下去”、“上去/下去”不对称性分析的总结。将三者有机联系,依据前文分析,组成了“相对标记模式”:下来>下去>上去。“下去”相对“下来”是强标记项,相对“上去”则是弱标记项。 同时,从标记理论角度作了如下推论:1、“来/去”的标记制约性强于“上/下”;2、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主要由“来/去”制约;3、“下来”、“下去”和“上去”与词语搭配时有一定语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