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分析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计划着怎样去和别人展开交谈,提出话题,得出结论。但是,两个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却会运用两种不同的语篇去表达同一个意思。这除了是因为语言上的差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思维方式及其表现形式——语言,尤其是语篇组织的差异入手,窥探中西心智深层结构的不同,并借此显示这两大文明存在方式的径庭。 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早期和当代学者们对于语篇所作的理论研究。对于语篇的定义至今仍未达到统一。本文对于语篇给出了一个宏观上的界定:语篇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但语篇的共同特点是:它必须符合语意及语用规则,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语篇分析的代表人物如哈里斯、拉波夫等对语篇分析的发展均作出了一定贡献。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人们对于中西思维方式所作的研究。其中,主要是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中西思维方式所作的比较研究起源较早。早期代表人物包括严复等人,指出了中西思维方式上一些根本的差异。而近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林语堂指出了中国思维方式的具象性,而张岱年则对中国的辨证思维和西方的抽象思维展开了更系统的研究。. 论文的第三章对于中西思维方式各自的特点作出了一个概括性的 总结。在前两章的理论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中国思维方式属于具象 型。圆形的整体思维,而西方思维方式属于抽象的、线型的分析式思 维。 论文的第四章就中西语篇之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展 开讨论。中国的圆形思维和西方的线型思维分别造就了中国的圆形语 篇结构和西方的线型语篇结构。中国的整体式思维形成了语篇之中由 整体到局部的叙事顺序,西方的分析式思维形成了语篇中有局部到整 体的叙事顺序。语篇的具体性和抽象性也分别与中国的具象思维和西 方的抽象思维相对应。 论文的第五章指出本文对于中西思维方式和语篇的分析结果在语’.._.、。__。_、_、__。,。_。、._、__…,、_ 言外语教学中的启示,尤其是“英语语感”的形成对于避免“中式英 语”具有的积极意义。 最后,论文的结论部分指出:文章中总结出的中西思维方式和语 篇的特点,也只是双方在各自思维方式和语篇方面的侧重点。这两大 思维方式不仅有“异”,而且有“同”。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为中西 思维方式的融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