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都离不开创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因素的差异以及经济开放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存在,使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亚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区间的差异性也是创新效率水平在我国各个地区间不均衡发展所导致的,因此研究地区间创新效率的差异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具有经济意义的。进而,我们可以思考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之间在生产率的增长以及创新效率发展方面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此外,到底存在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区的创新效率的提升呢?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发挥作用影响着各地区创新效率水平的提升呢?这些问题都将是本文中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产品市场的市场化发展水平逐渐成熟并日趋完善。然而与产品市场市场化进程快速发展呈现出鲜明对比的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则较为缓慢。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市场化进程的现象所造成的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具体应该怎么核算呢?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针,那么在要素供给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呢?接下来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就将从实证结果中寻找答案。本文首先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缘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相关内容,同时也交待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其次整理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创新效率的相关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拓展了创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明确了工业创新的含义。此外,也归纳总结了前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相关研究以及前沿动态。紧接着,就具体阐释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方法,同时也定义了相关变量,并对其计算方式作了描述。再者就分别运用Malmquist指数和MM(Metafrontier Malmquist)指数对2000-2009年的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新产品全要素生产进行了估算。并把两者的核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估算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创新效率发展的差异。在本文的第二个核心部分,对要素市场扭曲进行了详尽的界定并借鉴前人的测量方法进行了测量。然后运用了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对创新效率所产生的作用,并进一步考察了各控制变量与要素市场扭曲的交互项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最后,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同时对我国政府新实施的“供给侧”改革中有关完善要素市场供给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第一,我国各地区创新效率发展水平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第二,我国地区间创新效率发展水平并非呈现出绝对的自东向西阶梯式递减的现象而是在中部地区出现了“断层”,西部有些省份的工业创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部地区省份。第三,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创新领导地位,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存在创新追赶效应;第四,全国及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工业创新效率均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同时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发展表现为俱乐部收敛状态;第五,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地区工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领域中。此外,这种抑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对新产品相对技术效率和相对技术差距比率的制约作用得以体现的,而要素市场扭曲对技术进步却具有推动作用。为提高创新效率,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进行,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如下:第一,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逐步引导东部沿海的资金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为内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第二,中西部地区在承接沿海发达省份的产业转移时,要更加注意自主创新的提升以及与本地区的优势相结合来发展而不仅仅是一味的接受,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等的改革,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减轻对劳动力的束缚。再者,要减少政府对要素市场的人为价格管制,推进全国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此外,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教育人才体制等的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更多地实现创新驱动。最后,对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把握,要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提高供给质量,规范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