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出了水溶性银纳米材料,以及氧化物负载型银纳米杂化材料,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并研究了样品的抗菌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水溶性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为了研究开发一种绿色无毒的新型抗菌剂,采用液相还原法,以单宁酸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修饰剂制备出了水溶性的表面修饰Ag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所得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肉汤稀释法测试了样品的抗菌性能,考察了样品在水相中的分散稳定性,提出了PVP修饰Ag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具有Ag晶体的面心立方结构,平均粒径在15-17 nm。样品在水相中能长时间稳定分散,对埃希氏大肠杆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操作简便、条件温和的制备方法易于在工业规模上放大;试剂无毒,使得所制备的PVP修饰Ag纳米颗粒作为抗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银纳米树枝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采用简便、绿色的液相化学还原法,以PVP作修饰剂、无水乙醇还原硝酸银成功制备出了银纳米树枝晶。采用XRD、能量色散谱(EDS)、TEM、UV-vi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硝酸银的浓度、反应时间及修饰剂的用量等反应参数对所得产物的尺度和形貌有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条件下银纳米树枝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测试了样品对E. coli和S. 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3. SiO2@Ag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利用简便易行的原位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出杂化结构的SiO2@Ag纳米材料。首先采用St(?)ber法以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为单独的硅源合成出了平均尺寸为190.2 nm含巯基官能团的硅球,然后在硅球表面对硝酸银进行原位还原制备出担载Ag颗粒的具有杂化结构的SiO2@Ag纳米颗粒,利用不同的还原剂制备出担载Ag颗粒尺寸不同的SiO2@Ag纳米杂化材料,采用TEM、XRD、UV-vis、XP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颗粒在SiO2表面分布均匀。并对样品进行了抑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所合成的担载小粒径Ag颗粒的杂化结构SiO2@Ag纳米颗粒的抑菌效果优于市售医用抗生素青霉素钠。4. Fe3O4@Ag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采用一种操作非常简便的水解法,成功制备出粒径均一、平均尺寸在100 nm左右且分散性好的Fe3O4纳米颗粒,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高温反应和气体保护,所用试剂廉价易得、绿色无毒。然后通过联接剂聚丙烯酸(PAA)对所制备的Fe3O4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富含羧基,接着在Fe3O4表面对硝酸银进行原位还原制备出Fe3O4@Ag复合纳米微球。采用XRD、TEM、UV-vi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粒径均一且分散性良好,并对Fe3O4@Ag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样品进行了抑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Fe3O4@Ag纳米颗粒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菌种(S. aureus)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菌种(E. coli)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并对其与第三章制备的Ag纳米颗粒相比MIC值偏高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