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一首发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的全脑白质变化研究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的全脑白质纤维精细结构的改变。方法:分别对2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行扩散张量成像序列扫描,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两组被试全脑各向异性分数,使用非参数的随机排列检验对两组人群全脑DTI序列所得到的FA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继而得出有差异的脑区。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首发精神分裂幻听组左侧额眶回与顶下小叶的白质FA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SS方法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早期脑白质纤维精细结构的改变。实验证明了首发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的全脑白质纤维束异常区域,这些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实验二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静息态脑功能研究目的:家族易感性风险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精神分裂症家属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改变,其中这些异常改变主要位于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海马、尾状核。本研究纳入未患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及正常对照,选择双侧前扣带回、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双侧海马、双侧尾状核作为感兴趣区并使用有效连接的方法来探讨他们之间静息态连接的不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4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患者均经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第四版来诊断)与50名健康对照,所以被试均经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使用随机动态因果建模的方法来估计上述7个感兴趣区之间的连接强度,从有效连接的角度使用贝叶斯参数平均模型来研究受试者脑神经网络的变化,结果:BPA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组从前扣带到海马之间的有效连接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结论:前扣带到海马之间的失连接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高危因素,这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家族易感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