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深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而洞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此指明天理内蕴于人心之中而为良知本体,是人成圣成贤的内在依据,而格物之功亦只需在身心上做。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至善本体,在心物关系中表现出心外无物的特征,以心物一体的视角看待、理解、改造现实世界,为中国人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心物一体的独特性与日常理解世界的看法形成了冲突,所以从产生开始便对其争讼不休,有定之为禅,有定之为唯心论,有定之为意义世界。而理解心物一体观即理解心与物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主观之人心与客观之事物如何可能而为一体,这是心物一体的内在理路。但是对于这一内在理路之形成,至今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解答。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将心物一体观置于阳明心学的内在逻辑及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之中。从宋代理学到明代心学,其内在理路在于以良知代替天理重建心性本体,从而将客观之天理落归于主观之人心之中,成为主客圆融之本体。这就必然地导向主体人心的凸显,将形上本体落实于日用伦常之中,由此产生心物一体的观念。而理解这一历史转变及阳明心学之形成的关键在于良知本体。王阳明通过心即理的命题揭示出心理一体的共生关系,名之曰:良知。由此而表明良知本体既不同于佛教之真如心,亦不同于朱子之天理本体,而是具有主客圆融之共生共构关系的良知本体。心即理所奠定的良知本体,实现了价值之维与实践之维的合一,人成为价值的负载者,亦是价值的践行者。而良知主客圆融的共生关系解决了主观人心与客观天理如何圆融一体的问题。以良知本体的内在结构回应“心物一体何以可能”之问题,因主客圆融的共生关系这一内在线索的存在,从心理一体到心物一体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阳明心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同时,良知本体内在的主客双方之共生关系构成了自为的、辩证的、“有无相即”的运动形态,由此推动着良知本体的自在运动。知善知恶是儒家“天-仁-良知”一以贯之的参天地之化育的指向,表明着心与物的动态一体;无善无恶则是王阳明吸收佛道虚无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虚无之智慧而融通在良知本体之中。如此,知善知恶的道德实践具有无善无恶的空灵无滞智慧,以“有无相即”的辩证关系推动着良知的内在运动,将儒家积极有为的实践推进到圆融无碍、道法自然的境界。从主观上讲,良知之感通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从客观上讲,一体之良知即是天地万物生化之理。所以心物一体不是一种静态的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历程,顺此生命历程而建构起人类之本然世界,个体之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