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总面积约为5000km2,凹陷已经历了近30年的油气勘探历程;恩平凹陷发育有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烃源岩,文昌组尤其是中深湖相烃源岩是本区最好的烃源岩,已发现的油流主要来自于EP17洼文昌组烃源岩。2010年EP24-2-1井在上组合新近系钻探发现了工业油流,如今上组合勘探已获得巨大突破,为了满足增储上产的迫切需求,必须开拓新的勘探领域方向。既然古近系有良好的生烃潜力,那么开辟古近系新的战场最大的关键点就在于寻找其内部自生自储的油气藏,因此,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文昌组内部的砂体预测、储层物性分析;可目前文昌组的勘探现状却是埋深大、钻井少、构造地质因素复杂、成岩作用未知,给下一步勘探研究带了很多困难。本文在现代石油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先建立了古近系文昌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精细刻画了古物源通道—古沟谷特征,剖析了其成因机制,再进行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化,预测了主力砂体的分布;得到几点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完善了恩平凹陷古近系勘探的内容。
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中,强调了幕式构造对层序发育的影响,提出文昌组三级层序七分(PSQ1,PSQ2,PSQ3,PSQ4,PSQ5,PSQ6,PSQ7),下文昌组四个,上文昌组三个,上下文昌都是完整的裂陷旋回,根据典型的地震反射特征,将层序界面按级别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四类,分别为①Ⅰ类:区域不整合面(构造抬升不整合)—SB1(Tg)、SB8(T8);②Ⅱ类:区域沉积沉降转换面(文昌组内部准二级层序界面)—SB5;③Ⅲ类:超覆不整合面(上超面)—SB2+3、SB6;④Ⅳ类:削截不整合面(削截面)—SB4、SB7。这与我国陆相断陷盆地勘探实际中运用的构造—层序石油地质理论相照应。
古沟谷发育是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时期沉积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中的古沟谷包括了一般的小型下切谷,也包括了大型的断槽、沟道等,研究区采集了丰富的高精度地震资料,范围不仅覆盖了凹陷主体,还覆盖了盆外物源区,在没有钻井采样来提供分析测试的情况下,这给古物源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古地貌分析证实文昌组时期凹陷北部控洼断层以北存在3个大型古沟槽,均为东西走向,凹陷南部番禺低隆起上存在2个汇水区,也是东西走向,经过解剖,认为它们都是与EP18洼主控F2断裂系属同一应力系的产物。这些盆外大型的古沟谷、汇水区与洼陷内下切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从而对盆地物源归属有较高精度的判断:EP17洼以南北双向物源为主;EP12洼以北部断阶带和轴向物源为主,其南侧1号地质体物源供给为辅;EP18洼以南部番禺低隆起和轴向物源为主,其北侧1号地质体物源供给为辅。
基于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古地理背景分析,减少了地震相识别并向沉积相转化的多解性,在本次研究区共识别出了六种典型地震相:楔状杂乱—前积反射、S型前积反射、斜交前积反射、低频强振幅连续反射、低频弱振幅平行反射、古沟谷充填。这些地震相分别对应了凹陷发育的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优质烃源岩中深湖相、低位坡折的下切谷,为沉积体系的分析与主力砂体预测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良好的勘探目标区:1、北部EP17洼和EP12洼主控断层下盘易形成大型扇三角洲砂体,楔形杂乱~空白、杂乱前积地震反射特征;2、EP17洼南部缓坡带和与EP18之间的过渡带,易形成连片的辫状河三角洲,对应S型前积和斜交前积;3、洼陷中存在的地质体在沉积时期被湖水淹没,沉积物经高能辫状水流与浅水湖泊波浪,二次淘洗和搬运,在地质体缓坡一侧再次沉积,形成滩坝砂;4、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经二次改造在EP17洼陷中心也易形成重力流呈片状分布的砂体;5、EP17洼与EP18洼南部、EP12洼和EP18洼轴向发育的古沟谷本身作为古物源通道,其也是良好的储集体,内部常常发育透镜状,也是有利油气靶区。
该文中无井/少井条件下砂体预测思路在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的成功利用,不仅初步说明了整套理论体系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对我国海上油气勘探提出了可探索的参考价值,也对整个古近系油气地质的分析工作进一步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