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地震的震源位置及其相对位置变化对于研究地震构造、断层性质、诱发地震活动性监测以及地震应力场演化等问题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经典Geiger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绝对定位方法(如SSH,JED,JHD等)受速度结构、震相拾取误差、到时读取精度等方面影响而定位精度不高;以HypoDD双差定位法为代表的相对定位法则对地壳速度结构、台站分布要求较高,在地质构造区域复杂、地震台网分布稀疏的地方难以适用。尾波干涉法不需要了解速度模型的精细结构,只要求速度结构中存在各向不均一性散射体即可,而且对台站分布要求低,因此适合应用在中小地震的相对位置变化的研究上。本文以汶川地震余震为例,对尾波干涉法确定震源间相对位置的可行性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各种地震定位方法,分析了其各自的特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尾波干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表明了尾波干涉法在研究相似地震的相对位置变化方面的理论可行性,及其相对于其他常规地震定位方法在台网分布、地壳速度结构等方面的优越性。 2、本文以汶川地震余震为例,研究了利用尾波干涉法确定相似地震的相对位置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将其定位结果与双差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尾波干涉法在相对位置研究方面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发现当波形数据信噪比较高,台站分布较好时,其结果和双差法所得结果相符,而且单个台站记录就可得到震源间的相对位置。多台站定位精度为10m左右。而当台站分布较差,速度结构较为粗糙时,尾波干涉法所得结果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