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在肛管解剖结构的显示及肛瘘诊断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使用3.0T双梯度短磁体全身磁共振系统(GE Signa EXCITEⅡ,Milwankee,Wisconsin,U.S.A.),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对33例无肛肠疾病成年人及15例临床拟诊肛瘘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查。检查前无需行特殊肠道准备。2、方法:扫描序列包括矢状FRFSE T2WI、冠状T2WI(FRFSE-XL序列)、冠状T2脂肪抑制序列(FRFSE-XL序列)、轴位FSE T1WI,轴位FRFSE T2WI,轴位T2脂肪抑制序列(FRFSE-XL序列)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3D F-SPGR序列)。扫描参数分别为:T1WI:TR900ms,TE9.3ms,层厚4mm,间隔0.5mm。T2WI:TR3695ms,TE130ms,层厚4mm,间隔0.5mm;T2脂肪抑制序列:TR3695ms,TE130ms,层厚4mm,间隔0.5mm;动态增强对比剂选用Gd-DTPA,由高压注射器自手背静脉注入,注射速度2.0ml/s,注射剂量0.1mmol/kg(总量约15~20ml),TR4.4ms,TE2.1ms,TI14.0ms,层厚4mm,间隔0。自开始注射对比剂时启动动态增强扫描,15~20个扫描时相不间断连续进行,总扫描时间4~6min。为获得精确的肛管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用上述序列进行轴位和冠状位成像时,扫描层面分别垂直和平行于肛管的长轴。一般先通过躯体中线进行矢状T2WI成像,以判断肛管结构的相对位置,然后再对肛管行冠状面及轴位扫描。3、统计学处理:正常肛管组:分别在不同方位评价肛提肌、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的形态、径线测量值及不同序列所显示结构的信号特点。肛瘘组:以手术所得结果为对照,比较不同扫描序列对肛瘘的内口、瘘管的显示率,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志愿者肛提肌、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等肛门三角区肌肉以及肛管逐层肌肉结构均能清晰显示。肛管上部层面肌肉层次自内向外依次为肛管内括约肌、肛管内、外括约肌间隙、耻骨直肠肌,肛管下部层面肌肉层次自内向外依次为肛管内括约肌、肛管内、外括约肌间隙、肛管外括约肌。T2WI显示层次更清晰,2、15例患者术中共发现内口16个,瘘管14个。根据John Morris等的分类方法,15例患者中,1级肛瘘3例,2级肛瘘6例,3级肛瘘3例,4级肛瘘2例,5级肛瘘1例,其中2例为单纯肛周脓肿。对内口的显示率,动态增强扫描好于其他扫描序列,但与轴位T2脂肪抑制序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瘘管的显示率上,动态增强扫描亦高于其他扫描序列,但仅与轴位T1WI序列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0T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肛管的解剖结构,是一种无创的简便可行的检查方法。2、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冠状面扫描可以较好地显示肛瘘病变,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信的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