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入侵性强危害性大的有害生物。2004年首次发现在我国大陆发生危害并对我国的农林作物生产、人体健康、公共设施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造成破坏。化学防治以其快速、高效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防治方法。吡咯类化学农药作为一类新型药剂,因其具备稳定的杀虫活性,同时又能满足农药剂型环保、安全的要求,近2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为明确该类杀虫剂对红火蚁的生物活性,为研制新型防治药剂提供依据,本论文在室内条件下应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4种吡咯类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触杀毒力及接触传递毒杀活性,应用液体饲喂法测定了4种吡咯类药剂对工蚁胃毒毒力及交哺传递毒杀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明确了4种吡咯类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触杀毒力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发现,4种药剂处理后24 h,26μg/mL溴虫腈、90μg/mL唑虫酰胺对红火蚁大型工蚁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0%以上;药剂处理后48 h,24μg/mL溴虫腈、4μg/mL乙虫腈、40μg/mL氯溴虫腈、70μg/mL唑虫酰胺对红火蚁大型工蚁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0%以上;药剂处理后72 h,24μg/mL溴虫腈、4μg/mL乙虫腈、40μg/mL氯溴虫腈、80μg/mL唑虫酰胺对红火蚁大型工蚁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0%以上。在4种化学药剂中乙虫腈表现出低毒高效的触杀效果,溴虫腈、氯溴虫腈触杀效果次之,唑虫酰胺作用效果不稳定,其对红火蚁工蚁则具有快速击倒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工蚁会逐渐恢复活动。2.测定明确了3种吡咯类药剂对红火蚁工蚁接触传递毒杀活性结果表明,溴虫腈、乙虫腈、氯溴虫腈对供药蚁都有明显的触杀作用,其中溴虫腈、氯溴虫腈对受药蚁传毒效果较好,乙虫腈对受药蚁毒杀效果较差。3种药剂处理组的累积死亡率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性。随着处理组供药蚁的死亡率增加,受药蚁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在第5 d时,25.321μg/mL溴虫腈、39.976μg/mL氯溴虫腈处理组的受药蚁累积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具有较好的传毒效果。乙虫腈对红火蚁传毒效果较差,原因可能是乙虫腈药剂对红火蚁工蚁具有内渗作用,工蚁的前胸背板所遗留的药剂则相应减少,导致受药蚁无法接触药剂,从而达不到接触传毒的效果。3.测定明确了4种吡咯类药剂对红火蚁工蚁胃毒毒力采用液体饲喂法测定了4种吡咯类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胃毒毒性。结果显示,溴虫腈、乙虫腈、氯溴虫腈对红火蚁工蚁的胃毒毒杀规律基本一致,同种药剂不同浓度梯度处理的红火蚁工蚁累积死亡率均存在显著的变化,供试药剂浓度越高,则死亡率越大。其中以低浓度的乙虫腈和氯溴虫腈对红火蚁工蚁的胃毒效果最好,2μg/mL乙虫腈处理后72 h,工蚁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可达98.15%;2μg/mL氯溴虫腈处理后72 h,红火蚁工蚁的累积校正死亡率达94.44%;128μg/mL溴虫腈处理后72 h,红火蚁工蚁的累积校正死亡率达95.59%;200μg/mL唑虫酰胺处理后72 h,红火蚁工蚁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仅为27.04%。唑虫酰胺则对红火蚁工蚁表现出较差的胃毒效果。4.测定明确了3种吡咯类药剂对各品级红火蚁交哺传递毒杀活性经室内试验发现乙虫腈、溴虫腈和氯溴虫腈具有较高的胃毒毒杀活性,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7172μg/mL、23.6212μg/mL、0.8456μg/mL。评估了致死中浓度下乙虫腈、溴虫腈和氯溴虫腈在工蚁与生殖蚁、工蚁与幼虫之间的传递毒杀活性。经药剂处理第10 d,乙虫腈、溴虫腈处理组雌性生殖蚁的累积死亡率都已达到100%,氯溴虫腈处理组生殖蚁累积死亡率在第12 d时达到100%;经药剂处理第6 d,乙虫腈处理组雄性生殖蚁的累积死亡率达到100%,第7 d时溴虫腈、氯溴虫腈处理组生殖蚁累积死亡率可达到100%;经药剂处理第7 d,乙虫腈处理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达到100%,第8 d时溴虫腈处理组幼虫累积死亡率达到100%,第10 d时氯溴虫腈处理组幼虫累积死亡率达到100%。低浓度乙虫腈对各个品级红火蚁具有较好的胃毒作用,致死中浓度溴虫腈处理组各品级红火蚁可在较短时间内死亡率达到100%,氯溴虫腈对各品级红火蚁胃毒传毒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