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中西药结合和单纯西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方法:将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患者通过口服双环醇片,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50mg。治疗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中药治疗。西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口服中药治疗。凉血解毒,疏肝活络中药方为:丹参、叶下珠、半枝莲、冬虫夏草、绵茵陈、黄芪、白芍、虎杖、郁金、金银花、半夏、山豆根、党参、柴胡、生地、黄芩、白花蛇舌草,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对症加减,水煎后服用,每天分2次共服用1剂。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观察肝功能指标(ALT、GGT、AST、ALP、G、Alb)、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以及病原学指标(HBsAg、抗-HBc-IgM、抗HBc、抗HBe、HBeAg、HBV-DNA)作为临床治疗疗效评判分析。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测疗效半年的时间。  结果:(1)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无力、纳差、胁痛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0.79±0.24)分、(0.98±0.33)分、(1.05±0.4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1.99±0.78)分、(1.90±0.69)分、(1.92±0.56)分,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腹胀、黄疸等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0.43±0.20)分、(0.79±0.24)分和(0.47±0.21)分、(0.81±0.44)分,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2)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50%),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54.24±23.12)u/L、(40.33±11.89)u/L、(43.01±12.08)u/L、(110.09±13.83)u/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4.63±24.11)u/L、(46.23±28.56)u/L、(49.24±25.16)u/L、(138.36±38.93)u/L,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球蛋白(G)、白蛋白(Alb)水平分别为(30.12±7.88)g/L、(38.02±10.14)g/L和(30.38±7.93)g/L、(38.15±10.21)g/L,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4)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IV型胶原(IV-C)等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108.25±31.04)ug/L、(89.05±30.23)ug/L、(104.94±37.35)u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9.52±33.72)ug/L、(97.03±32.95) ug/L、(123.63±47.57)ug/L,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5)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0.00%、32.50%、45.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00%、10.00%、22.50%,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更重要的是,治疗组没有患者出现病情反复,而对照组有10.00%的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通过对中西药结合和单纯西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中西药结合治疗该病收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也不容易复发,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其他文献
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产生并分泌,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它以两种生物活性形式存在:26kD的跨膜型TNF-α(mT
人类白血病是一个多步骤并且逐渐演化的过程。目前,通过对大量的人类白血病样本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白血病因此得到有效的分类和生物学研究。部分研究人员还报道了从病人标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