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3个光(温)敏两系不育系:培矮64s(偏籼)、蜀光612s(籼)及95076s(粳)为测验系,分别与不同籼粳类型的32个恢复系按NCⅡ测交得96个F<,1>组合,Ⅱ优838为CK1,云光14号为CK2,共130份材料。通过对弥勒点32个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96个F<,1>组合的竞争优势和配合力分析,探索恢复系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筛选云南两系杂交稻的优势生态型:并对各亲本进行一般和特殊配合力评价。并对45个组合在云南玉溪(粳稻区海拔:1650m)、弥勒(籼粳交错区海拔:1450m)及石屏(籼稻区海拔:1000m)等3个稻区单株产量的AMMl分析,研究两系杂交稻的生态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
1、云南两系杂交稻恢复系农艺性状的通径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海拔较高的籼粳交错区,可以通过增加实粒数和总粒数来提高产量,在选育恢复系时应注意选择穗数适中、大穗、实粒数高的材料。同时,应注意谷粒不要太长、谷粒长宽比不要过大,否则会对产量造成负贡献。
2、利用竞争优势值划分云南两系杂交稻优势生态型。从恢复系看,得到5种优势生态型:云南两系籼型恢复系亚生态型分别是培矮64s和蜀光612s的优势生态型;云南偏籼恢复系是蜀光612s的优势生态型:云南两系粳型恢复系和云南育成粳是95076s的优势生态型。从不育系看,蜀光612s与云南各生态型配组的优势最强。
3、云南两系杂交稻单株产量杂种优势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的单株产量主要受特殊配合力影响,同时受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共同作用。F<,1>产量杂种优势由全部基因型方差引起的占78.99%。单株产量由不育系、恢复系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较弱,且受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亲本利用价值评价:一般配合力从最高的5个恢复系是:云R168>制9>制2>IR115>常粒杂交。3个不育系中以蜀光612s一般配合力最大。因此,这6个亲本在生产上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大量测交组配有可能得到特殊配合力好的强优势组合。
4、云南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稳定性及适应性AMMl分析。结果表明:V23在石屏和玉溪都表现较好;在弥勒V12、V10和V32等三个组合可以继续扩大示范:V32适宜在玉溪种植;在石屏V36表现较好。本试验中,首推V12和V23两个组合进入省级区试,其次是V10、V32、V20和V36等4个组合进入省级区试预备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