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巯基嘌呤(6-MP)是一种应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的主要药物,然而,由于它存在水溶性差(约180μg/mL),血浆半衰期短(0.5-1.5 h),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约16%),伴随有严重的骨髓抑制及肝脏毒性等缺点,正是这些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了改善6-MP的这些缺陷,本文中,我们首先制备了一种6-MP两亲性聚合物前药PTA-mPEG,然后利用该聚合物前药的两亲性特征制备谷胱甘肽(GSH)刺激响应的聚合物前药胶束。不同于常见的基于谷胱甘肽敏感的二硫键设计,该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谷胱甘肽敏感策略是基于一个Michael加成-消除反应,具体来说,含有α,β-不饱和羰基的两亲性聚合物前药(PTA-mPEG)作为Michael受体能够接受亲核试剂-GSH的进攻,然后经历Michael消除反应释放出原药6-MP。此外,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聚乙二醇外壳有助于胶束粒子在机体中获得隐形特性。主要的工作和结论总结如下:一、两亲性6-MP聚合物前药的制备及表征:首先,以6-MP与丙炔酸为原料制备6-MP的小分子前药PTA;然后通过PTA上的羧基与mPEG的末端羟基反应制得两亲性聚合物前药PTA-mPEG;最后,采用红外、核磁表征确证了PTA及PTA-mPEG的化学结构。二、以PTA-mPEG为原料制备聚合物前药胶束,并研究聚合物前药胶束的大小形态、临界胶束浓度(CMC)、贮存稳定性及谷胱甘肽敏感特性。透射电镜图表明聚合物前药胶束外形近似球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子大小统一,分布均匀。临界胶束浓度(CMC)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前药胶束CMC较低(PM-1的CMC值为4.50×10-3 mg/mL;PM-2为2.72×10-22 mg/mL)有利于粒子在体循环中承受大量的体液稀释而维持胶束形态不被破坏,即拥有较好的稀释稳定性。利用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仪测定聚合物前药胶束溶液在静置贮存15天前后胶束粒子的平均粒径(MD)及多分散系数(PDI),通过比较贮存前后测得的数据可知,两者差别不大,表明该聚合物前药胶束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谷胱甘肽(GSH)敏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微摩尔浓度的GSH,聚合物前药胶束在毫摩尔浓度的GSH下更为敏感。三、GSH响应的聚合物前药胶束释药研究:考察不同GSH浓度下聚合物前药胶束的6-MP释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6-MP的释放呈GSH浓度依赖型。与微摩尔浓度的GSH刺激相比,毫摩尔浓度GSH刺激下的聚合物前药胶束释药率更高。四、聚合物前药胶束的长循环实验:利用HL-60为白血病癌细胞模型测定聚合物前药胶束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抑制率与6-MP的剂量相关,剂量越高,细胞抑制率越强。HL-60细胞对聚合物前药胶束摄取实验表明,聚合物前药胶束能够进入细胞并释放6-MP原药。利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模拟机体的免疫清除系统测定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长循环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我们课题组先前研究的6-MP-CMCS(6-巯基嘌呤-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本实验制备的聚合物前药胶束具备更明显的体外长循环能力;PM-1与PM-2对比可知,分子量较高的PM-2拥有更低的细胞吞噬率,即更强的长循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