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大约有65%-8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乳腺癌骨转移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控制骨转移的发生发展是当今肿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需要通过综合治疗的方法解决。中医补肾壮骨法是临床治疗骨转移常用的治法之一,其作用机理有待深入探讨。目的:根据中医学“肾主骨”理论选取淫羊藿、骨碎补和补骨脂三味补肾壮骨中药,以破骨细胞活性作为切入点,研究补肾壮骨中药对乳腺癌骨转移大鼠模型在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癌性骨痛等方面的影响,为中医药防治骨转移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使用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淫羊藿组、骨碎补组、补骨脂组和唑来膦酸组,每组16只。在假手术组大鼠左后肢胫骨的骨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则在相同部位接种乳腺癌MRMT-1细胞以制成乳腺癌骨转移模型。次日开始对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灌胃去离子水,淫羊藿组、骨碎补组和补骨脂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剂(相当于生药0.5g/100g体重·天),唑来膦酸组皮下注射唑来膦酸。在造模第19天时观察von Frey纤维刺激的50%缩足阈(50%PWT)、双足负重差值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第21天取材,测定子宫系数、肿瘤体积,收集血清检测雌二醇(E2)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对一部分胫骨标本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的mRNA水平;另一部分胫骨标本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评分、测定骨密度(BMD)和骨矿物质含量(BMC)后脱钙,包埋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形态,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用免疫组化法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雌激素受体(ER)染色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本项研究中乳腺癌骨转移大鼠模型的特点是以溶骨性病变为主的混合性骨转移,出现破骨细胞过度激活、溶骨性为主的骨质破坏、骨转移性肿瘤生长和癌性骨痛等表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淫羊藿组和唑来膦酸组BMD升高,唑来膦酸组影像学评分改善,其余各组的BMD和影像学评分亦有改善趋势,另外,各治疗组的BMC均有升高趋势,提示各种药物能够不同程度地减轻骨转移引发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各治疗组的TRAP(+)破骨细胞数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减少,而OPG表达有增加趋势,从而使RANKL/OPG比值呈现下降趋势,各组PTHrP mRNA和RANKL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补肾壮骨中药和唑来膦酸能有效抑制具有骨吸收活性的成熟破骨细胞激活,这是其减轻溶骨性病变的中心环节,这一作用是通过提高OPG降低了RANKL/OPG比值而实现的。各中药组血清E2和子宫系数均与模型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补肾壮骨中药的雌激素样作用不明显,补肾壮骨中药在乳腺癌骨转移时的骨保护作用并非通过这一途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骨脂组肿瘤体积显著减小,其余各治疗组也表现出此趋势,且与PCNA表达的下降趋势相一致,提示各组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各治疗组的50%PWT均较模型对照组提高,淫羊藿组、补骨脂组的双足负重差值与淫羊藿组的TWL均有降低,其余各治疗组也有改善趋势,提示补肾壮骨中药能够提高痛阈,减轻乳腺癌骨转移所引发的疼痛。结论:补肾壮骨中药淫羊藿、骨碎补和补骨脂具有减轻乳腺癌骨转移引发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癌性骨痛的效果,其作用的中心环节是抑制了破骨细胞的过度激活,这是通过提高组织中OPG的水平以降低RANKL/OPG比值和抑制骨转移性肿瘤的生长而实现的。本项实验的结果证明补肾壮骨法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