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发端于19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以帕克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派兴起以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就成为城市地理学持久关注的研究主题。西方学者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城市实证案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推动了西方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新发展。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故不能照搬于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城市社会空间正发生深刻的变革和重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尚处于案例积累的初级阶段,目前研究案例地数量极其有限,且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少数特大城市。受案例数量的制约,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尚未建立。现实中城市规划和政府部门也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对转型期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理论的建立有赖于大量实证案例作支撑,由于我国区域差异大,开展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城市的研究尤为必要,国际上对中国转型期大城市社会空间特殊案例地研究也正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的案例研究十分薄弱,仅有对南昌的2000年截面数据的研究,缺乏对典型案例城市多个时段的系统研究。建国后合肥由小城镇迅速发展成特大城市,作为案例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转型期合肥的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凝炼出两大科学问题:①转型期中部快速成长起来的特大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空间结构如何,又是怎样演化的;②其演化的驱动机制是什么。围绕这两大科学命题,收集合肥1982年、1990年、200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匹配的空间数据,辅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Murdie模型为指导理论,以ARCGIS为技术支撑,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探索性数据分析等多种综合方法,以街道(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刻画了合肥不同时段主要社会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城市社会区类型的划分,提炼出转型期合肥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化模型,并对其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取1982年与2000年两个时间断面,分别对东部案例城市与合肥的社会区类型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初步归纳了转型期东部与中部的区域差异在社会区类型上的不同响应,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已有研究案例城市社会空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该部分是论文的总体框架,介绍了选题的依据,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理清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进行评述;第三章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以安徽省省会合肥为研究对象,叙述了区域背景和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确定以街道(乡、镇)为研究基本单元,阐述了街道(乡、镇)研究单元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处理原则,以及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四章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要素的空间分异。揭示了转型期合肥单一社会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运用分异指数和信息熵刻画了合肥城市居住空间的隔离程度和社会空间系统重构的过程;第五章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基于因子生态分析法,运用三普、四普、五普数据对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从更为宏观层面对城市各类社会要素进行高度概括,划分出1982、1990、2000年合肥城市社会区类型,提炼出合肥不同时间断面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型;第六章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文章认为其演化机制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市场力量和居民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本论文的结论进行了归纳,并指出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明确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论文结论:(1)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已经显现,城市内部各社会要素已形成不同程度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实证结果表明,转型期不同时段内,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构成、社会区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明显不同;(3)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驱动力,是由行政强制力、经济驱动力、政策和制度变革力以及居民居住的行为偏好这四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4)与我国东部特大城市实证案例的比较,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方面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5)通过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表明,西方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仍然适用于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
可能的创新点:(1)构建了基于“城市社会因素分异-因子生态分析-社会区划分”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思路与框架;(2)提炼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特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