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日降水的时空多尺度变异分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了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能够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洪涝灾害预防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长江流域115个雨量站1963~2013年的日降水数据和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Index,AO)、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太平洋-北美涛动(Pacific North American Oscillation Index,PNA)三种大气环流指数的日数据,利用极端降水指标、小波多分辨分析、信息论和Manner-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对长江流域近51年来日降水变异的时空多尺度特征、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和日降水与大气环流指数之间的遥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上,长江流域日降水序列的变异具有明显的局部聚集性,并沿纬向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同时沿经向呈现出拟均匀性;103°E附近存在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界线以西的日降水变异程度显著高于界限以东的;日降水变异与高程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而与年降水量和年降水天数之间则存在较弱的相关性。时间上,流域内各站点日降水子序列对原始序列总变异的相对贡献的大小于103°E附近也存在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界线以西的各时间尺度下子序列的贡献均大于界线以东的;且这种相对贡献的谱图于256天处呈现出突变现象。此外,流域降水变异的时间尺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间:短期的(2~16天)、年内的(16~256天)和年际的(大于256天)。(2)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极端降水量在流域上游和下游地区主要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在中游地区主要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该流域近51年来极端降水量及其强度都在增加,且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越来越高。最大1日降水量(Max 1-day precipitation amount,Rx1DAY)和日降水强度(Simple daily intensity index,SDII)在不同子时段(1963-1987,1988-2013年)的概率密度分布间的显著差异分别证实了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强度的增加,持续降水日数(Consecutive wet days,CWD)在不同子时段的概率密度分布的显著差异也再次说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越来越高。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年均降水总量(Annual total wet-day precipitation,PRCPTOT)、持续干旱天数(Consecutive dry days,CDD)、日降水量≥10mm天数(Number of days above 10 mm,R10mm)和日降水量≥20mm天数(Number of days above 20 mm,R20mm)都具有显著的1a周期,日降水强度(SDII)、最大1日降水量(Rx1DAY)和极端降水量(Precipitation of very wet days,R95p)都具有显著的4a周期,这些被观察到的显著的周期振荡都主要集中在1965-1980和1990-2010年。(3)长江流域日降水与三种大气环流指数AO、NAO和PNA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总体上,长江流域日降水与AO和NAO两种指数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PNA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长江流域接近50%的站点的日降水与AO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其中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站点多数位于云南、贵州和湖北等地区,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站点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有9个站点的日降水与NAO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仅有一个站点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江流域日降水与PNA之间具有显著线性相关性的站点数超过了60%,在105°E以东几乎所有站点都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仅5个位于云南省的站点的日降水与PNA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长江流域日降水与大气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绝大多数站点的日降水对AO的滞后响应比较及时,仅有少数位于流域东南角的站点的日降水对AO的最佳响应滞后期超过了15天;流域日降水对NAO的最佳响应滞后期为1天的站点数最多,且日降水对NAO的最佳响应滞后期大于15天的站点数明显多于其它两个指数,说明该流域日降水对NAO的长时间滞后响应较其它两个指数更为明显;流域日降水对PNA的滞后响应也是较为及时的,约60%的站点的日降水对PNA的最佳响应滞后期为1~5天,仅有少数位于云南省的站点具有较长的最佳响应滞后期。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是一个在艺术观念上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影响下发生了空前的变革。安徽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的地区,亦在此次“新旧交替”与“中西冲突”的作用下开始积极地进行“现代化”转型。具有时代责任感的安徽画家们植根于中国传统绘画,冲破重重束缚以寻求自我面貌。王石岑作为“安徽八老”之一,他在绘画创作初期便重视画学传统,以安徽深厚的文化艺术环境为底蕴,着重深入生活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里的一大重要门类。发展至今,当代山水画家所创的作品面貌与风格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不管处于哪一历史时期,任何艺术产物都有可发展的空间。尤其在当今社会,许多画家为了追求绘画的当代性而一味地求快、求新,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本文通过分析探究传统山水画和当代山水画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作品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当代性。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择山水题材的原因;第二部分从传统笔墨的运用
中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包括新疆、西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达6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达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缓慢、滞后。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地广人稀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再加之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使得西部的人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选修课课程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把握新阶段,推动课程改革的稳步进行,笔者四个角度对此做出了一些
针对本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以《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为主题,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上的一
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文章分析了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