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天然产物单一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如何通过其他途径诱导出新型的次级代谢产物,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在混菌共培养的理论基础上,将同种植物的两株不同菌株混合培养,研究混菌诱导下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及其生物活性,探讨菌株之间的相互竞争机制。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综述了近二十年来源于不同菌株种属中的azaphilones类的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第二章,对分离自云南文山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candidum)种子中的17株真菌进行了化学多样性的筛选,从中选取化学多样性较好的单菌进行混合培养,以期获得代谢类型丰富及代谢量大的混合培养菌株,通过筛选获得TPZ 26和TPZ 10-1两株目标菌株。对两株菌株ITS序列测定,确定TPZ 26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TPZ10-1 为黑孢菌(Nigrosporao.yzae)。第三章,研究了黑孢菌(Nigrosporaoryza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共培养代谢产物。从共培养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 6个化合物,其中包括五个新的azaphilones类化合物:nigbeauvin A(1),nigbeauvin B(2),nigbeaurvin C(3),D(4)及nigbeauvin E(5);1个已知化合物Scytalone(6)。化合物2是具有双环氧桥结构的azaphilones类化合物,这种结构未见文献报道过。对部分新化合物进行抗菌、NO生成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细胞毒活性、猪胰脂肪酶PPL抑制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在抗菌活性实验中,由混菌共培养产生的代谢产物对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和黑孢菌(Nigrosporaoryzae)表现出竞争性相互作用,化合物1对Beauveria bassiana的抗菌最小抑制浓度(MIC)为128μg/mL,对Nigrospora oryzae的抗菌最小抑制浓度(MIC)512μg/mL。对常见病原体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没有表现明显的抗菌活性。在NO生成抑制实验中,化合物1和2显示出明显的一氧化氮(NO)抑制活性,在50μμM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37%和39%。化合物1和2在乙酿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细胞毒活性、猪胰脂肪酶PPL抑制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中均没有明显的活性。第四章,研究了大米固体培养下的黑孢菌(Nigrospora orvza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的共培养物。分别使用白山药、芋艿、红薯、马铃薯以及大米对两株菌进行混合培养,发现白山药、芋艿、红薯、马铃薯为培养基的混菌共培养代谢产物相同,大米固体培养基的混菌共培养代谢产物与其他培养基不相同,确定大米固体培养基为混菌培养基。研究不同发酵时间条件下的大米固体混菌培养物,确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马铃薯液体培养三天,加入黑孢菌(Nigrosporaoryzae)混合培养七天,大米固体再混菌培养三十天。从大米固体混菌培养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 五个已知化合物:3,3’-Methylenebis(4-hydroxy-6-methyl-2H-pyran-2-one)(1),sclerin(2),4,8-Dihydroxy-1-tetralone(isosclerone)(3),Murranoic acid A(4)和5,8,12-trihydroxy-9-octadecenoic acid(5)。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实验,以制霉素作为阳性对照,化合物1、2对白僵菌BBauveria bassiana显示出中等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2μg/mL、64μg/mL;化合物4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显示出弱的抑制活性,MIC为128μg/mL;化合物5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显示出强抑制活性,MIC为2μ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