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部分,基于普遍存在的文学事象的区域差异性,借鉴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论,结合对已有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本文首次提出文学区位论,其中包括文学区位、文学微区位、文学区位条件、文学区位因子和文学区位的空间结构等概念,并对文学区位论与区位论的区别、文学区位的基本特性、文学区位论的理论价值等问题展开论述。文学区位论是关于文学区位问题的理论,主要研究文学活动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形成原因,以及空间分布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文学区位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尺度”概念明确引入文学地理学研究,重点阐述文学微区位概念,认为文学微区位研究立足微观具体的地理环境,能有效融合“空间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空间”,弥补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此方面的不足。
中编部分标题为“空间中的诗文:对清代虎丘地区文学微区位的定量研究”。本文把清代苏州视作一个大的空间系统,分为虎丘地区等九个二级空间,然后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从《清代诗文集汇编》中选取苏州本土、下辖县、侨寓和官员等四类共387位作家,对其苏州诗文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对统计数据的共时性分析显示,清代虎丘地区在苏州空间系统中具有明显的文学微区位优势,这种优势综合体现在三个方面:诗文空间分布情况、创作作家空间分布情况、作家群体创作诗文数量的均值和中位数情况。对统计数据的历时性分析又显示,虎丘地区的文学微区位优势,在清前期、中期和后期经历了从一般到突出、再到衰落的显著变化。从文学微区位条件的角度分析,虎丘地区在清代苏州空间系统中的文学微区位优势,与其地理资源的丰富程度、具体内容、知名程度、位置特征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下编部分标题为“诗文中的空间:对清代虎丘地区文学微区位的定性研究”。本文通过解读清代虎丘地区的诗文文本,揭示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首先,通达南北的地理位置特征,使虎丘地区在清代诗文中演变成一个被抽离实际环境特征、代表离别的符号化的地理意象,并且诗歌中表现出独特的作家视野的超越性和空间的敞开性。其次,受张继《枫桥夜泊》的影响,清代作家游览枫桥和寒山寺时形成了一种“感知定向”,以至诗歌中枫桥和寒山寺成为类型化的地理意象。再次,崇祯年间举行的三次复社虎丘大会,为虎丘注入了独特的政治和历史文化内涵。明清易代后,复社成员无论是遗民诗人,还是仕清诗人,诗歌中均表现出或隐或现的亡国之悲,“以乐景写哀”是这些诗歌共同的艺术特色。此外,清代作家对阖闾墓、剑池、生公讲台、真娘墓、五人墓、怀杜阁等历史名迹的文学书写,显示人文地理资源能影响诗文创作与传播,诗文也能丰富地理资源的文化内涵,有时在现实世界中诗文甚至对地理资源具有反作用。最后,清代诗文对虎丘地区玩月、冶游、竞渡、花市等民俗和市廛的书写,显示因为虎丘地区兼具城市、山林、农村等多种地理环境特征,形成了诗文主题的多元性。
本文上编侧重理论研究,中编侧重实证研究,下编侧重阐释研究。中编和下编互为表里,共同论证文学微区位论视域下清代虎丘地区在苏州空间系统中具有的文学地理的枢纽地位,同时中编和下编也是对上编提出的文学区位和文学微区位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运用和验证。
上编部分,基于普遍存在的文学事象的区域差异性,借鉴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论,结合对已有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本文首次提出文学区位论,其中包括文学区位、文学微区位、文学区位条件、文学区位因子和文学区位的空间结构等概念,并对文学区位论与区位论的区别、文学区位的基本特性、文学区位论的理论价值等问题展开论述。文学区位论是关于文学区位问题的理论,主要研究文学活动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形成原因,以及空间分布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文学区位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尺度”概念明确引入文学地理学研究,重点阐述文学微区位概念,认为文学微区位研究立足微观具体的地理环境,能有效融合“空间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空间”,弥补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此方面的不足。
中编部分标题为“空间中的诗文:对清代虎丘地区文学微区位的定量研究”。本文把清代苏州视作一个大的空间系统,分为虎丘地区等九个二级空间,然后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从《清代诗文集汇编》中选取苏州本土、下辖县、侨寓和官员等四类共387位作家,对其苏州诗文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对统计数据的共时性分析显示,清代虎丘地区在苏州空间系统中具有明显的文学微区位优势,这种优势综合体现在三个方面:诗文空间分布情况、创作作家空间分布情况、作家群体创作诗文数量的均值和中位数情况。对统计数据的历时性分析又显示,虎丘地区的文学微区位优势,在清前期、中期和后期经历了从一般到突出、再到衰落的显著变化。从文学微区位条件的角度分析,虎丘地区在清代苏州空间系统中的文学微区位优势,与其地理资源的丰富程度、具体内容、知名程度、位置特征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下编部分标题为“诗文中的空间:对清代虎丘地区文学微区位的定性研究”。本文通过解读清代虎丘地区的诗文文本,揭示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首先,通达南北的地理位置特征,使虎丘地区在清代诗文中演变成一个被抽离实际环境特征、代表离别的符号化的地理意象,并且诗歌中表现出独特的作家视野的超越性和空间的敞开性。其次,受张继《枫桥夜泊》的影响,清代作家游览枫桥和寒山寺时形成了一种“感知定向”,以至诗歌中枫桥和寒山寺成为类型化的地理意象。再次,崇祯年间举行的三次复社虎丘大会,为虎丘注入了独特的政治和历史文化内涵。明清易代后,复社成员无论是遗民诗人,还是仕清诗人,诗歌中均表现出或隐或现的亡国之悲,“以乐景写哀”是这些诗歌共同的艺术特色。此外,清代作家对阖闾墓、剑池、生公讲台、真娘墓、五人墓、怀杜阁等历史名迹的文学书写,显示人文地理资源能影响诗文创作与传播,诗文也能丰富地理资源的文化内涵,有时在现实世界中诗文甚至对地理资源具有反作用。最后,清代诗文对虎丘地区玩月、冶游、竞渡、花市等民俗和市廛的书写,显示因为虎丘地区兼具城市、山林、农村等多种地理环境特征,形成了诗文主题的多元性。
本文上编侧重理论研究,中编侧重实证研究,下编侧重阐释研究。中编和下编互为表里,共同论证文学微区位论视域下清代虎丘地区在苏州空间系统中具有的文学地理的枢纽地位,同时中编和下编也是对上编提出的文学区位和文学微区位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运用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