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富农问题的认识是比较含混的。在实践中,对待富农的政策“左”或“右”的倾向时有发生。因此,中国共产党初期的富农政策是一种不成熟,并易于变化的政策。这种质的缺陷较严重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直到1935年1月,中共的富农政策才步入了健康的轨道。从此以后,肉体上保留富农,经济上削弱富农成了一种长期的政策。这带来了中共农村统一战线的日益巩固与发展。第三次战争时期,国内斗争形式日益复杂,并逐步尖锐化,一些“左”的倾向在根据地内重新出现。这些问题促使中共不得不重新考量富农政策。初期,在反奸清算的前提下,广大老解放区延续了抗战时期的地主富农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随着国共谈判的破裂,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的政策,而采取了限制打击富农的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为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夺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而后期,解放区规模迅速扩大,但亲临一线指导土改工作的干部却日益匮乏。从政治上着想,为减轻农村社会震动,中国共产党果断采取了先动地主暂中立富农而分阶段进行的土地政策。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集中全党人力资源进行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原则上采取了消灭地主而中立富农的土地政策,但同时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动富农。这为巩固统一战线,减少社会财富的分散,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推行富农政策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一般群众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的现象,地主、富农对土地政策的破坏活动及其他一些“左”的偏差。本文共分七部分。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语。论文主体又包含五部分。中共富农政策的由来;中共富农政策的其演变;中共富农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共富农政策的历史作用;中共富农政策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勾勒出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后农村各阶层拥有土地的大体状况,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理论与政策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