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教育史的研究是目前教育史研究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邯郸区域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还原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探索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本地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这一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分析,希望能在全面展示邯郸地区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基本形态的基础上,为现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帮助。邯郸传统教育的发展是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邯郸近代教育制度在外国入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早期教会教育的出现、国家学制章程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取消,成为新式小学堂大量建立的根本原因。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多样化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一时期经济条件的困顿。尽管新式小学堂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坎坷,但还是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数年间培养出大量的学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邯郸近代中学堂出现于1902、1903年的永年和大名。这两所学校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社会栋梁,他们中有的活跃在军界、政界,有的成为科学家,也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区师范教育最早为师范传习所,以后名称经过了多次改变,1923年,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的建立把本地师范教育推向了高潮。第七师范学校、第五女子师范学校,为教育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师资,成为新式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七七事变”后,邯郸地区分为日伪占领区、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三个部分,不同部分教育的特点不同。日本投降后,本区先后解放,教育向着实用性、义务性发展。纵观整个邯郸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显现出教育制度建立的艰难曲折。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宽松时间才能使人们真正理解、赞同并付诸自主行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和地方政权的积极推进在促进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