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烷混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组装膜(SAMs)在解决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机电系统(NEMS)微观摩擦磨损方面所展现出的明显优势,自组装膜技术已经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其中有机硅烷分子在单晶硅片上形成的硅烷类自组装膜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表面改性材料,本文对硅烷混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工艺及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针对硅烷自组装单分子膜在结构与结合强度上的不足,本文在制备单层硅烷自组装膜的基础上,通过分步法I、分步法II和共吸附法三种不同方法制备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WD-10)混合自组装膜,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与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所制备的三种混合薄膜的组装过程,通过分析对比其组装效果,得出共吸附法对于制备混合薄膜具有更大的优势。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出,在不借助外力条件下混合薄膜可以与羟基化单晶硅片发生化学反应。利用积分变换和麦克斯韦关系式推导出混合自组装膜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表达式,进一步证明该反应的自发性。通过分析APS分子和WD-10分子在混合吸附过程中的的空间位阻现象,得出WD-10分子能够插入到APS分子中,从而形成理想的APS-WD-10硅烷混合自组装膜。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在COMPASS力场条件下构建了APS-WD-10混合自组装膜的模拟体系,模拟了混合薄膜的组装过程,研究了组装过程中系统的能量及结构变化,验证了该反应的自发性。利用微摩擦磨损试验机(UMT)实验研究了混合自组装膜的宏观摩擦磨损性能,讨论了混合薄膜的摩擦系数与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薄膜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较长的破膜时间等优异的抗摩擦磨损性能。利用AFM中的接触模式实验研究了混合薄膜的微观摩擦磨损性能,讨论了在微观条件下混合薄膜的表面粘附力与摩擦力与施加载荷和扫描速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薄膜的粘附力随载荷和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幅度明显小于两种单分子膜。
其他文献
位移是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检测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简单实用、操作方便、工况适应范围广、经济性好的位移传感器对促进工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位移传感器:基于马吕斯定律和法拉第旋光效应的电流位移比较仪。它具有光机电磁结合、量程大、非接触、结构简单等特点,提供了位移检测的崭新的测量方法。在提出大量程位移检测新方案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具体位移传感器模型的研制和实验研究;提出基于光反馈控制的光
该文围绕弹塑性安定残余应力和滚动接触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有限元增量直接分析、滚滑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面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论文的内容包括:介绍了直接分析的塑性安
特征技术是CAD/CAM系统集成的关键,也是产品建模技术的核心。本文对并行工程内CAD/CAM集成中的特征技术以及采用特征设计与特征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得制造模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
回转支承是各种大型起重运输设备的重要部件,具有结构紧凑、运转平稳、结构动载小的优点,应用广泛。但人们对于这种结构的认识不够深入,设计不周和使用不当等问题比较突出,回转支承的各种故障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振动分析是回转支承故障诊断的主要方法,振动信号可以反映机械的运行状态和结构的损伤。由于回转支承的振动信号频率较高(一般需要2KHz以上的采样频率),工作一周时间较长(一般在50秒左右)
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和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以天津港为例,初步分析了影响港口装卸生产作业线设备优化配置的相关因素,应用基于整数规划的设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提出了港
陇南白马藏族的美术文化丰富而独特,既有造型独特而神秘诡异的木雕傩面具,也有华丽精美的民族服饰和刺绣;既有古朴原始的民居建筑艺术,也包括文化寓意深厚的宗教绘画,同时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