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还田模式对新施入秸秆碳的转化及土壤碳库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模式长期秸秆还田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新施入秸秆碳的矿化及固存,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湖北襄阳9年长期秸秆还田定位实验的四个处理:CK(不施肥秸秆不还田)、NPK(单施化肥秸秆不还田)、NPKS(化肥+秸秆直接还田)和NPKM(化肥+秸秆过腹还田)开展研究,对比了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组成差异,通过向不同处理添加13C秸秆的培养试验定量了新添加秸秆碳的矿化过程以及土壤原有机碳对新添加秸秆碳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9年不同模式长期秸秆还田后,NPK、NPKS和NPKM处理的土壤相比CK处理土壤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微生物量碳(MBC)、轻组有机碳(LFOC)和颗粒碳有机碳(POC)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 H值(p<0.05)。NPKS处理土壤SOC、速效钾(AK)及土壤总氮(TN)含量显著高于NPK及NPKM处理土壤(p<0.05)。不同模式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组分产生了不同影响。(2)9年不同模式长期秸秆还田后,NPKS和NPKM处理土壤的碳源微生物利用率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土壤(p<0.05),且NPKS和NPKM处理土壤碳源微生物利用类型较为相似,与CK、NPK处理土壤在主成分分析(PCA)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进一步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CK处理土壤与NPK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与NPKS及NPKM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NPK处理土壤与NPKS处理土壤在真菌水平上组成较为相似,但与CK处理土壤和NPKM处理真菌组成差别较大。不同模式长期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3)添加13C秸秆进行培养试验,发现NPK、NPKS和NPKM处理中由秸秆碳矿化产生的CO2相比CK分别增加了8.08%、7.32%和113.53%。但NPK与NPKS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培养结束后NPK、NPKS和NPKM处理秸秆碳残留在土壤中的比例相比CK减少了8.29%、6.61%和11.77%。秸秆碳转化分配进入POC、LFOC、MBC的比例显著高于DOC。在培养过程中,NPKS处理中由土壤原有碳矿化产生的CO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但NPK与NPKM之间并无显著差异。(4)添加13C秸秆培养试验结束后,各处理土壤中总碳含量较培养前均有所增加,其中CK处理净碳含量增加最多并显著高于NPKS处理(p<0.05)。(5)土壤中的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Mortierellomycota(被孢菌门)以及碳降解相关功能基因(amy A、chitinase和CBH2)与秸秆分解密切相关。(6)土壤微生物对秸秆碳矿化起主导作用,土壤SOC含量对土壤原有机碳矿化起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具危害性的水土流失灾害,给当地的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严重制约和阻碍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崩岗的调查与研究开展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形成了数十种治理模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将崩岗治理归纳总结为修复完善型、产业经济型以及生态防护型三种治理模式,修复后崩岗的植被恢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土壤质量得以提升。目前主要是通过构建土壤质量指标来对植被恢复后的区域进行土壤质
学位
磷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我国每年的磷肥投入量不断增长,然而磷肥当季利用率却很低,大量的磷素被累积在土壤中。土壤磷累积不仅是磷素资源浪费问题,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磷素流失风险。秸秆与氮素混施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累积磷的固定作用,然而秸秆与氮肥混施对累积磷活化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增加磷的流失风险还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选取施化肥的土壤(F)和施有机肥的土壤(O)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
学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各种信息和数据逐渐趋向电子化,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面临巨大的风险。例如,比较常见的问题,数据泄露、数据丢失等,这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数字签名技术作为密码学的重要研究部分,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社会地位,在网络通讯安全防护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字签名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签名已无法满足在特殊领域的安全需求。聚合签名是数字签名领域的一种“批量”和“压缩”技术
学位
山坡-河岸-溪流连续体是流域中水文响应过程最为强烈的区域,其水文连通性反映了物质以水为媒介在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进行迁移、传输或扩散的难易程度,是径流产生和溶质运移的关键。山坡-河岸-溪流水文连通性的建立和发展由降雨驱动,同时受到前期水分条件、地形特征等因子的影响。降雨过程中水文连通性复杂的动态变化,使其难以被定量表征与准确刻画,当前山坡-河岸-溪流水文连通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学位
中国南方红壤区具有优越的水热资源,为果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果园产业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得到大力发展,大规模的果园扩张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果园扩张导致的景观结构单一化也可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果园扩张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可能会改变流域水文连通性,进而影响流域侵蚀产沙。因此,模拟流域未来果园扩张发展情景,并分析果园扩张对水文连通性与产沙量的影响,可为流域管理以及区域
学位
刘宗周在理学思想上建树丰富,是晚明儒学的殿军人物,其诗歌创作同样应该被重视和加以研究。论文结合刘宗周生活的晚明时代背景,根据其生平经历,对其所作三百余首诗歌进行全面梳理与归纳研究,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叙述刘宗周的生平、诗歌创作历程和诗歌主张。刘宗周以遗腹称孤问世、草莽孤臣辞世,以救世济时、弘扬仁政为使命。他在仕的几年里,期间三遭贬谪,但他并未自暴自弃,反而是更加立志向学,最终逐渐确立了以“慎独
学位
随着人为源的排放量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持续提高,其污染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由于其更易进入植物体的特性,被作为评估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为评估全国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本研究以全国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为对象,基于ArcGIS软件和多表面模型建立了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库,模拟了我国土壤中非稳态、自由态等重金属的分布,明确了重金属在土壤活性组分表面的分配,预测了在种植小
学位
土壤沙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在众多土壤沙化的治理方法中,利用微生物分泌产生的生物酶,如脲酶或者碳酸酐酶,在添加钙盐的情况,诱导产生碳酸钙沉淀(EICP)作为砂砾胶结物质,是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土壤固化技术,对目前沙质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研究生物酶驱动的碳酸钙沉淀在沙土固结中的作用机制,本实验借助原位原子力显微镜(AFM)模拟了环境条件下,脲酶或者碳酸酐酶诱导碳酸钙产生的最佳
学位
氨(NH3)进入大气后可以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气溶胶,是影响PM2.5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当NH3以氮沉降的形式回到地面时,会造成土壤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中国,氮肥的使用贡献了大约一半的NH3挥发。近年来,柑橘产业发展迅速,氮肥过量施用问题较为普遍,由此所带来的NH3挥发风险不容小觑。研究表明有机肥代替化肥是促进化肥增效减量的有效途径,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后对土壤NH3挥发的影
学位
磷元素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降雨径流是磷素迁移的重要驱动力,但是降雨径流过程的随机性、磷污染发生与运移过程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导致了磷输出时间、频率和组成的不确定性,加之缺乏高频率的降雨径流过程监测数据,无法捕捉到降雨产流过程中各阶段磷输出通量变化特征,当前磷及其组分随着降雨径流的输出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明确降雨径流中磷素及其组分的迁移规律,对理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