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师评价行为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针对幼儿的具体言行表现所作出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具有肯定或否定倾向的价值判断的行为过程,属于微观层面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它既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反馈、判断与回应。幼儿由于自我评价能力尚在发展之中,其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因而教师的评价行为对幼儿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结合已有的文献分析和讨论了幼儿园教师评价行为的内涵,即教师评价行为不仅仅是对幼儿的非正式评价,同时也是师幼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一,主要具有非正式性、情境性、及时性、主观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其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评价行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幼儿的行为模式、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和幼儿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也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观察和访谈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行为主要包含了表扬、鼓励、批评、惩罚和忽视五种,其中表扬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共计182次,占到了所有评价行为比例的46.08%,教师的表扬行为具体又可分为模式化肯定、具体赞扬和奖赏三种;其次是教师的批评行为,总计95次,占总数的24.05%,批评又可分为模式化否定、直接批评和间接暗示三种方式;鼓励和惩罚行为分别是56和33次,占总比例的14.18%和8.35%,其中教师对幼儿的鼓励可分为宽慰和提出希望两种方式,惩罚则包含了处罚和剥夺两种方式。教师的忽视行为出现的次数最少,总计29次,占总比例的7.34%,具体包含打断和不理睬两种方式。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行为比较模式化、笼统,评价的激励功能迷失;教师的表扬行为存在“伤及无辜”的状况;教师对幼儿的批评、惩罚中情绪偏向消极;教师对幼儿的批评、惩罚以约束纪律为主。针对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活动展开的具体过程这一角度,向教师提出了改进自身评价行为的教育建议:即在活动前,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即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目的观,面向幼儿整体发展的评价内容观和描述与理解的评价方式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具体,对幼儿的惩罚和批评应具有鼓励性,同时要注意自身的情感状态和重视非言语评价行为的使用。在活动后,教师也应对自身评价行为进行不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