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制度认同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人们对制度有着足够的支持和认同,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可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客体强制性制度认同较多,而主体自主性制度认同较少。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走向主体自主性制度认同为主而客体强制性制度认同为辅,实现更稳定、更长久的制度认同,使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在研究制度认同的问题时往往分别从制度、人、环境入手,单讲各方应如何改善,却忽略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把三者连接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因而,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用系统和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将制度认同视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系统,尤其结构、功能、关系和环境。重新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把握制度认同,分析制度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通过恰适性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主张。把制度认同当做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统一体,要使其运行起来,只有结构和功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对人的教育、环境的改善等都是制度认同实现机制的前提性条件,对解决制度认同实现机制的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协调各要素之间得到关系,使其和谐运转,方能走向主体自主性制度认同为主而客体强制性制度认同为辅的局面。为此文章提出了恰适性来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章先立足结构关系分析了制度认同实现机制两种机制失衡的原因,包括原因产生的根源、系统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恰适性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制度认同系统内结构关系的恰适性、系统与环境的恰适性建设,能够充分激发和发挥制度认同主体的自主性,实现制度认同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从而走向主体自主性制度认同为主而客体强制性制度认同为辅的局面,实现稳定而持久的制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