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贝类和鱼类养殖区的甲藻孢囊形成及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累积情况进行了周年调查。揭示了该海域养殖水体中甲藻孢囊形成率的季节变化,同时分析了影响该海域双壳贝类积累PSP毒素的各种因素,为广东沿海水产养殖区进行赤潮防治和食品安全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本调查共鉴定出甲藻孢囊14属,分别为亚历山大藻属、舌甲藻属、膝沟藻属、斯氏藻属、裸甲藻属、多沟藻属、原多甲藻属和双盾藻属,其中斯氏藻为全年优势藻属。PSP产毒原因种亚历山大藻的孢囊虽全年大部分季节均有出现,但形成率较低,小于2×104 cysts·m-2·day-1。甲藻孢囊形成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波动趋势。冬季由于亚历山大藻营养细胞频繁高密度出现在水体中,细胞密度最高值达6×105 cells·L-1,因此冬季亚历山大藻孢囊形成率也较高,最高达4.56×104cysts·m-2·day-1。 对贝类体内毒素的调查显示,全年大部分时期,该海域扇贝和贻贝的毒性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最高安全限(80μgSTX eq·100g肉-1)。扇贝毒素含量的变化范围是ND(Not detect)~260.02μgSTX eq·100g肉-1,平均35.69μgSTX eq·100g肉-1。贻贝毒素含量的变化范围是ND~1382.59μgSTX eq·100g肉-1,平均46.09μgSTX eq·100g肉-1。冬季毒素含量较高,最高值为1月份贝类养殖区的贻贝样品,且毒素主要集中在消化腺,消化腺毒素最高含量达5156.50μgSTX eq·100g消化腺-1。结果说明,大亚湾冬季贝类体内高含量的PSP毒素是由高密度亚历山大藻营养细胞和孢囊共同作用的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贝类PSP含量影响因子较多,其中营养细胞和孢囊数量是影响毒素含量的直接因素,此外其它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也通过影响营养细胞的生长或者孢囊的形成而对毒素含量产生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