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探讨使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并利用18F标记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抗体作为核素靶向示踪剂行PET显像,即二者结合无创性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
方法:9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球囊损伤组(n=3)利用球囊导管介入扩张兔单侧颈总动脉,造成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并与高脂组(n=3)同样进行18周高脂喂养,随后与对照组(n=3)一起,利用黑血成像序列及3DTOFMRA技术,对颈动脉血管进行扫描,观察管腔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计算管腔直径及狭窄程度(%)。通过自动化多功能化学合成模块,在线合成N-琥珀酰亚胺-4[18F]氟苯甲酸酯([18F]SFB)。将MMP-9多克隆抗体与18F-SF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放化纯大于90%的18F-MMP-9Ab。各组动物喂养20周后,经耳缘静脉注射18F-MMP-9多克隆抗体约10min、60min后,行PET三维图像显像,采集时间约10min;保持动物与PET机上位置不变。将PET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重建并获取数据,并于每次扫描结束后取血进行γ计数测量,经放射性衰变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注射剂量率(%ID/g),与离体血管段的摄取率进行比较,并行病理对照。
结果:3组动物均完成磁共振扫描,球囊损伤+高脂喂养组手术侧血管部分管腔较对侧出现明显狭窄情况(P<0.05),患侧血管壁出现不同程度的稍高信号影。各组间血管狭窄程度也有显著差异(P<0.05)。同样,在Micro-PET扫描过程中,球囊损伤+高脂喂养组手术侧血管较对侧出现了明显放射性核素浓聚现象,而高脂喂养组双侧血管仅出现18F-MMP-9多克隆抗体微量摄取征象。注射药物10min后,手术组对照侧血管的摄取率约0.18%ID/g,而外周血中放射性计数约为0.22%ID/g;同样1h后,检测手术组对照侧血管的摄取率约0.06%ID/g,外周血中的放射性计数仅为0.04%ID/g。手术侧血管在各个时间点对核素标记药物的摄取都是较对照侧及外周血中的背景放射性计数都是明显升高的:10min时,摄取率为3.54%ID/g;1h时,摄取率为3.13%ID/g。对应病理学标本,球囊损伤+高脂喂养组手术侧血管出现了明显狭窄,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内泡沫细胞及脂质坏死核心形成,其上覆盖较厚纤维帽。
结论: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后,可以利用亮血3DTOFMRA及黑血T1WIDIR成像技术对管腔狭窄情况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大体解剖学成像分析。Micro-PET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十分敏感,可以用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监测,以了解病变的发生及进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