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殡葬文化历经久远,殡葬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殡葬文化的影响深刻,形成的殡葬习俗在人们的观念里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地区,农民对自家的坟地非常重视,但农村殡葬地整体缺乏管理,乱埋乱葬、分布较为散乱。部分殡葬地占用耕地,减少了耕地的实际面积和有效利用率,影响了农业的机械化操作和规模化经营。就全国范围来看现有生态型公共墓地普及率和使用率较低,而农民无处可葬只能占用耕地,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同时在2016年初我国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旨在保护耕地,引导安葬新趋势。构建挂钩机制有助于落实指导意见,改善现有殡葬用地使用情况。因此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入户访谈等方法对辽宁省5个典型县区进行调研。统计辽宁省典型农村殡葬用地的分布、占地等基本情况,分析辽宁省农村殡葬用地的分布特点及对各种地类的影响;了解当地村民对现有农村殡葬用地的满意度,对于迁移坟墓、补偿标准、使用生态型公共墓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农村殡葬用地利用现状如下:整体缺乏管理、分布较为散乱,其中分布在耕地约有30.59%。农村墓葬地占地面积大,每年新增殡葬用地总面积约为164.89hm2,占用耕地面积达到50.46 hm2。按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可知,辽宁省农村殡葬用地占用耕地面积相当于每年占用约257人的耕地面积。零散随意的墓葬地不仅对土地的使用产生影响还对环境造成破坏。而农村集体公益性公共墓地普及率较低,使用率仅达到0.16%。访谈农户得知农户对现有殡葬用地利用不满意,近46%愿意迁移坟墓使用生态型公共墓地。(2)构建耕地中墓葬地减少与生态型公共墓地增加挂钩机制。借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建议政府部门作为农村耕地中墓葬地减少与生态型公共墓地用地增加挂钩机制的主体。土地的需求及农户的意愿度构成辽宁省农村殡葬用地增减挂钩机制的有利条件,而传统殡葬习俗仍是挂钩机制制定和实施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构建机制,在拆旧区主要涉及墓地的迁移、农户的补偿,其中补偿方式可采用货币补偿和墓穴置换;在建新区按规划建造生态型公共墓地,鼓励已建成公共墓地开发生态葬式等,并依据迁移面积扩建生态型公共墓地;同时构建监督监管体系,保障挂钩各环节的顺利进行。(3)为促进挂钩机制的实施,建议提前做好农户思想工作,充分利用林地林网等生态用地空隙处,严格监控耕地动态,适当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相关部门相互协调沟通,共同参与殡葬改革,营造节地生态安葬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