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现有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合所承担的河南省小麦区试及品种筛选试验,对85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品种类型对部分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存在差异以产量及构成因素为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将85个小麦新品种(系)分为高产类型(包括40个新品系,平均产量为7659 kg/hm~2)、中产类型(29个新品系,平均产量为6871 kg/hm~2)和较低产类型(16个新品系,平均产量为6204 kg/hm~2),三类间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产量构成因素,发现高产、中产类型在千粒重与穗数上与较低产类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高、中产品种穗数比较低产量类型分别增加78.68万/hm~2、64.79万/hm~2,粒重分别下2.52g和2.73g。2.不同类型小麦产量与构成因素相关性不同分别对不同产量类型小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产类型中,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和穗粒数均呈不显著正相关;表明高产条件下提高粒重是进一步高产的关键。在中产类型中,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不显著,表明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应以增加穗数为主,同时兼顾穗粒数与粒重;在中低产类型中,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与产量呈负相关,说明增加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3.部分农艺性状在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间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系)茎蘖动态基本一致,但成熟期有效穗数存在明显差异:高产类型小麦在拔节期前群体数量充足,成熟期有效穗数最高,说明其分蘖与成穗能力较强;中产类型在拔节期的最高分蘖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但其成穗能力有限,成熟期有效穗数略低于高产类型,较低产量类型分蘖及成穗能力均弱,导致其有效穗数显著最低。对株高及叶面积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类型小麦株高差异不大(75-85cm),叶面积指数则表现为高产类型≥中产类型≥较低产量类型。4.不同类型品种间干物质积累及其对产量贡献不同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以拔节至开花期增幅最大。高产、中产类型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各类型品种生物量及氮素转运表现为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花后,其贡献量表现为随产量提高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