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γδT细胞是一类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γδ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呈现表型及功能异常。而本课题将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小鼠模型,重点观察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拟为全面揭示γδT细胞在HBV感染早期及慢性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用尾静脉高压水动力法注射HBV基因组1.3倍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2.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小鼠肝脏内HBsAg及HBcAg的表达;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内HBsAg及HBeAg水平。3.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pcDNA3.1-HBV1.3质粒模型组(pHBV组)、pcDNA3.1对照质粒组(pcDNA组)在质粒注射后不同时间肝脏、脾脏及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例的变化。4.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pHBV组肝脏中γδT细胞表面CD25与CD69激活分子表达的变化。5.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pHBV组肝脏中γδT细胞内IFN-γ及TNF-α细胞因子产生的变化。6.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各时间点及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1.1pHBV组血清中的HBsAg在第1天即为阳性(33.64±14.88COI),到第5天上升到最高(146.92±24.23COI),而后逐渐降低。1.2pHBV组血清中的HBeAg在第1天为阳性并达峰值(2.26±2.34COI),然后降低。1.3pHBV组肝脏内表达HBsAg或HBcAg肝细胞的阳性率在第1天为最高(10~20%),而后迅速降低(<5%)。1.4pcDNA组的外周血及肝脏内的HBV抗原在各个时间点均为阴性。2.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肝脏、脾脏及外周血内γδT细胞比例的变化2.1正常对照小鼠(NC)肝脏中的γδT细胞比例(4.5±0.6%)明显高于脾脏(2.1±0.3%)或外周血(1.2±0.6%),差异有显著性(p<0.01)。2.2pHBV组中,肝脏内的γδT细胞的比例在第1天即升高至8.3±4.3%,而后降低,到第10天时,又升高至8.0±1.2%。统计结果显示,pHBV1d的比例明显高于NC,pHBV5d和pHBV15d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2.3pHBV组各时间点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与NC比较未见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2.4pcDNA组中,小鼠肝脏、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与N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肝脏内γδT细胞CD25及CD69表达的变化3.1NC肝脏中的CD25+γδT或CD69+γδT细胞比例分别为3.1±0.5%、9.9±2.7%。3.2pHBV组小鼠肝脏内CD25+γδT细胞比例在第5天升高至最高8.4±3.7%,但各时间点间,及与NC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3pHBV组小鼠肝脏内CD69+γδT细胞比例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10天的CD69+γδT细胞比例与其它时间点及N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肝脏的γδT细胞内IFN-γ或TNF-α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4.1正常对照小鼠(NC)肝脏中的IFN-γ+γδT或TNF-α+γδT细胞比例分别为5.1±0.4%、4.7±0.6%。4.2pHBV组第1天肝脏IFN-γ+γδT细胞比例升高至8.6±3.2%,之后即刻降低,与其它时间点及N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3pHBV组肝脏内TNF-α阳性的γδT细胞比例随着时间而缓慢上升,但各个时间点间或与NC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该模型小鼠的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或细胞因子产生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3.提示γδT细胞可能参与了急性HBV感染与清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