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深遂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英美乃至世界文坛上享誉至今。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深层意蕴,有对人性中善与恶、爱与恨、犯罪与救赎的真诚探索,也有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心理嬗变历程的真实描绘,许多文学评论家曾用不同的理论来解析这部作品,使得这部作品的深意不断被挖掘出来。这部作品有鲜明的宗教性,女主人公海丝特的悲惨遭遇就表现了清教徒对异己教派的排斥与残杀、清教教规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红字》中有对人物心理的精彩描写,所以也有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另外,霍桑精湛的写作技巧也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历代学者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红字》中的空间特征历来被关注的较少,文学作品中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空间因素,但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空间却被长期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空间因素逐渐被重视起来,出现了一个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约瑟夫·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理论,在后来学者的努力下,这一理论逐渐得以完善和成熟。本文运用约瑟夫·弗兰克等人的空间叙事理论,分析《红字》小说中空间叙事。本论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红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国内外学者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及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空间形式理论作简要论述,指出此理论对理解《红字》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二章,分析小说中物理空间的搭建以及这些物理空间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的意义;第四部分,即论文的第三章,分析小说结构上的空间特点,以及此特点所彰显的文本的独特性;第五部分为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在分析《红字》空间建构的过程中,使读者得以领略小说中的叙述技巧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