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一体的山东绿色乡村住区类型模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yy5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与资源能源浪费,这是由于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线性资源代谢所造成的。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开始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现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缺乏,乡村人居环境的改良普遍套用城市模式。城乡的特征差异以及城市发展方式的弊端决定了这种方式的不适应性与不可持续性。农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是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农业作为关键要素纳入乡村人居环境,有机关联乡村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生态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乡村绿色人居单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本文旨在以代谢视角,通过对山东省内典型乡村住区案例调研,对山东乡村住区现状基本情况、代谢模式、单元尺度、空间形态等进行梳理,总结山东省乡村住区类型,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藉此提出代谢优化、空间整合的系统改造模式,为构建“三生一体”的绿色乡村住区研究提供支持。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论文研究主要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发展现状,对论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研究的框架与方法。第二章构建三生一体乡村人居环境的认识框架,通过概述人居环境概念与科学理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与反思,分析乡村住区与人居环境的基本特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与愿景,得出乡村人居环境绿色发展的可能性与影响其绿色发展的基本三要素:社会组织方式、代谢模式、空间,为筛选及统计调研案例构建认识框架。第三章山东乡村住区基本情况及调研设计,通过对山东省内自然地理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农业发展情况、乡村建设及人居环境发展现状等基本信息的整理与归纳,设计调研表格,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等,确立了44个调研案例。第四章实例调研数据整理与类型分析,对山东乡村住区社会组织方式、代谢模式、空间要素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对山东省乡村住区类型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社会组织方式、代谢模式、空间要素的优劣对调研案例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提出山东省乡村住区的类型。第五章调研案例“三生一体”改造模式建议,通过模式推演,提出绿色乡村住区的改造方向,并以西单村为例,进行概念性设计。第六章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并讨论了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建议。农业是农村的根本,依托农业发展,解决农村建设与人居环境发展问题,形成适应农村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对人居空间进行重构改善,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压力,达到农村生活、生产、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贝娄浪漫主义思想一方面是由于受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源于他日益厌倦了现代主义文学所倡导的悲观气氛和荒原观念。作为当代社会的浪漫主义者,贝娄呼吁人们
《简·爱》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及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肃的思想内容。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简.爱这一形象
玄幻文学是近年来出现的文学样式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与读图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文学的兴起密不可分。回顾玄幻类小说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既看到了新生代作者群体的日益成
本文根据韩国海洋数据中心(KODC)发布的温盐资料、HYCOM模式模拟的数据及卫星高度计的数据,结合利用水团分析的方法,对对马暖流源区的水团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排卵障碍型不孕症多为正常生理功能低下所致。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的宏观失调与卵巢、盆腔的局部组织兴奋度下降均会导致排卵障碍。阳主萌动,温能助通,温通法是提高机体功
<正> 1974年,一名二战结束30年后仍在菲律宾森林负隅顽抗的日本兵终于投降。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3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府和媒体再次获得更加轰动的消息:数名日本兵迄今仍
<正>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即文化古迹,它包括人类在史前生活的遗存、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存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纪念地等。辽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古到今,在这块土地上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必须要对其严格的监测控制。本文主要对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包含着对法治的实践诉求,必然要求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变革。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法律制度的变革同时也导致了诸多困惑和问题。对此,我们应健全相关
附着力促进剂作为功能性助剂,在卷材涂料中的应用十分普及.良好的附着力是涂膜获得优良加工性和户外耐久性的前提.就附着力促进剂的使用方法及不同种类的附着力促进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