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社会语言学的变异观和和礼貌理论,旨在探讨汉语恭维回应语的模式和准则,并分析多个社会语境因素对其语用变异的制约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在语用层面上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的调查方式是社会语言学的参与观察法,共收集了上海语言社区1,190个自然语言状态下的恭维语及恭维回应语用例,同时还包括相关的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背景信息,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社会关系、英语熟练程度等。我们通过运用拉波夫范式的社会语言学定量研究中的变项规则分析法来分析不同语境因素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影响。变项规则分析法是专为分析变异研究中收集到的语料而设计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上海语言社区最常使用的汉语恭维回应语模式是接受型回应模式,其次是间接型回应模式,最后是拒绝型回应模式,这和以往文献中的有关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然而,和英语本族语者采用的恭维回应语模式相比较,我们发现,中国人采用的接受模式仍然低于英语本族语者,而在采用间接型和拒绝型恭维回应语方面要高于英语本族语者。在以往的文献中,谦虚准则一直是中国人所遵循的礼貌准则。然而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中国人的礼貌准则正在经历一个由谦虚准则到一致准则过渡的阶段。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恭维语回应者不仅仅使用单一的回应策略,如感谢标记、解释、回敬、降低称赞、否定等策略,还常常使用各种复合式回应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恭维回应语是一种比恭维语更为复杂的言语行为过程。研究结果还表明,正如音系、形态和句法变异一样,语用变异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社会关系、英语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该研究还证明,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汉语语用迁移,成为一种客观的语言事实。这尤其表现在中国人较以往更大量地使用“谢谢”这样一种表示接受的恭维回应策略。总之,从理论层面上,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语言变异理论、礼貌理论和语言接触理论。此外,本文在语料收集上使用了参与观察法,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的社会语言学的变项规则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该研究还将对汉语作为一种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从而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本研究还将对其它相关的言语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在各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