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相关文献调查,研究文献统计下的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编制出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通过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调查,统计分析其临床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并计算常见证候诊断阈值及分级诊断标准,‘为临床制定客观、实用的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诊断量化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奠定基础。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研究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及各证型下症状与体征分布规律,初步编制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2.临床调查研究:通过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进行500例口腔扁平苔藓大样本、多中心调查,用变量聚类、样本聚类及因子分析对临床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传统辩证作比较,并试着计算各证型下症状与体征的权重,确定各证型诊断阈值及证型分级诊断标准。结果:1.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获得口腔扁平苔藓前11位的证型及证型下症状与体征数目为:阴虚火旺(58个)、湿热蕴脾(48个)、气滞血瘀(34个)、肝气郁结(31个)、脾虚湿困(31个)、肝火炽盛(38个)、血虚风燥(29个)、气血两虚(29个)、心火上炎(31个)、气阴两虚(26个)、脾肾阳虚(21个)。2.文献调查最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前10位为:疼痛感、灼热感、舌苔黄、粗糙感、舌质红、麻木感、口干舌燥、异物感、夜寐不安、口舌生疮,其中疼痛感、灼热感、粗糙感、麻木感、异物感为口腔局部症状。3.通过临床调查成都地区50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经专家组辨证确定12个证型,其中阴虚火旺证型最多,共计98例,占总例数的19.60%,其次为湿热蕴脾93例(18.60%),肝气郁结72例(14.40%),脾虚湿困67例(13.40%),肝火炽盛47例(9.40%),气滞血瘀32例(6.40%),心火上炎27例(5.40%),阴虚湿热21例(4.20%),脾肾阳虚20例(4.00%),血虚风燥11例(2.20%),肝肾阴虚6例(1.20%),气血两虚6例(1.20%)。4.临床共调查101项症状与体征条目,出现率前十位的是:网状型、疼痛感、条纹型、口干舌燥、糜烂型、舌质红、丘疹型、粗糙感、舌苔黄、夜寐不安。5.通过变量聚类聚为四类:阴虚火旺、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脾虚湿困,与临床分型一致性较好。使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到5个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70.521%,第1主成分主要表现为脾虚湿困证;第2主成分主要表现为湿热蕴脾证、阴虚火旺证:第3主成分主要表现肝气郁结证;第4、5主成分主要是口腔扁平苔藓的局部共有病损表现;样本聚类分析与传统辨证所得结果有明显的一致性,阴虚火旺、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脾虚湿困所占比例最大,但是两法之间也有差别。6.各证型诊断阈值(记分第5百分位数(P5值))分别是:阴虚火旺:7.1406-15.8910;湿热蕴脾:9.9582-16.3378;肝气郁结:9.8581-16.7061;脾虚湿困:10.2286-16.0235。结论:1.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获得口腔扁平苔藓证型以阴虚火旺(62.50%)、湿热蕴脾(39.84%)、气滞血瘀(32.81%)、肝气郁结(25.00%)、脾虚湿困(20.31%)、肝火炽盛(15.63%)六型为主,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口腔扁平苔藓的基本病机。2.通过临床调查得出:阴虚火旺、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肝火炽盛、气滞血瘀六型最多,共计409例,占总例数的81.80%。本病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以肝肾、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火)为主,夹杂气滞、血瘀等因素,共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局部病损、症状及舌脉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3.临床调查证型与口腔局部表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湿、热(火)因素相关的证型常出现疼痛感、灼热感、痒感,病损形态以糜烂型为主,多种病损混合出现;与气滞、血瘀、血虚相关的证型常出现疼痛感,麻木感,异物感,病损形态以网状型、条纹型、丘疹型等非糜烂型病损为主,一种或多种病损出现。4.临床调查50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人口学资料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具有相关性,本病好发于35岁以上成年女性患者,并且与吸烟等因素相关,与文献报道相符,病程从半月到20年不等。5.利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可获得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的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间的相关程度,用百分位数法可计算主要证候的诊断阈值及分级诊断标准,为临床制定客观、实用的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诊断量化标准、中医临床疗效标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