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新的、可行的、重复性好、稳定的大鼠门静脉动脉化及腔门静脉转位模型,为研究门静脉不同灌流方式对肝脏再生的影响提供动物模型。2、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及腔门静脉转位术对大鼠40%肝切除后肝脏再生的影响并评价门静脉两种灌流方式对肝脏的再生作用。【方法】1、建立大鼠门静脉动脉化动物模型:以袖套法为基础,采用同种异体血管套入式缝合及袖套的方法建立大鼠门静脉动脉化模型40例。切除左肾,将左肾动脉与门静脉残端通过同种异体血管连接,左肾静脉借助袖套与肠系膜上静脉连接。术后观察外周血肝功能变化、肝脏病理改变、体重变化、术后生存率及MRI血管成像。2、建立大鼠腔门静脉转位动物模型:以袖套法为基础建立大鼠腔门静脉转位动物模型40例,在右肾静脉水平离断下腔静脉,在门静脉第1属支处离断门静脉,左肾静脉借袖套与门静脉连接,下腔静脉借双头袖套与肠系膜上静脉连接。术后观察外周血肝功能变化、肝脏病理改变、体重变化、术后生存率及MRI血管成像。3、建立40%肝切除后的大鼠门静脉动脉化及腔门静脉转位模型:在上述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切除大鼠40%肝脏(左叶+乳头叶)。取100只SD大鼠,随机取9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只。A组:门静脉动脉化联合40%肝切除组,B组:腔门静脉转位联合40%肝切除组,C组:对照组:行左肾及40%肝切除组。另取10只作40%肝切除后预计的剩余肝平均重量。在术后第3、7、14天,共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随机取10只作以下指标观察:门静脉压力、肝功能测定、残肝再生功能的评估、肝脏HE染色、Ki-67、TUNEL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观察。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程序进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门静脉动脉化模型及腔门静脉转位模型的评价两种模型均造模成功。门静脉动脉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率97.5%(39/40),腔门静脉转位模型组造模成功率95%(38/40),造模成功的大鼠均存活至术后2月。术后1个月,两模型组、假手术组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碱酯酶、体重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个月门静脉动脉化模型组门静脉通畅率为94.9%(37/39),腔门静脉转位组门静脉通畅率为84.2%(32/38)。两模型组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病理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2、门静脉动脉化及腔门静脉转位对大鼠40%肝切除后再生的影响2.1一般情况:A组和C组手术成功率均100%,B组手术成功率96.7%。A组门静脉压力较对照组明显升高,B组门静脉压力在术后14天明显降低。肝功能A组术后3天ALT明显降低,B组术后14天ALT明显升高,三组大鼠ALB、AL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残肝再生率在术后3、7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病理:HE染色A组肝窦扩张,小叶间静脉扩张明显;B组肝细胞有较多脂肪变性及细胞凋亡,汇管区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C组基本正常。Ki-67标记指数A组术后3天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在术后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术后14天高于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指数B组在术后3、7天均高于对照组。2.3透射电镜观察:A组可见数量较多的线粒体及双核肝细胞。B组细胞核染色质稍浓缩,粗面内质网有轻度脱颗粒现象,可见凋亡细胞。C组基本正常。【结论】1、利用同种异体的动脉血管材料行袖套法建立大鼠门静脉动脉化模型,血管通畅率高,是一个可行、稳定、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的模型。2、利用同种异体的上腔静脉做成的双头袖套行袖套法建立大鼠腔门静脉转位模型,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稳定可靠,是一个可行、操作简便的模型。3、在大鼠门静脉动脉化联合40%肝切除术后的实验中,发现早期ALT较对照组降低,而胆碱酯酶、残肝再生率、Ki-67标记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电镜检查示线粒体增多,表明门静脉动脉化能增强肝切除术后早期残余肝脏的能量代谢及再生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存活率。4、在大鼠腔门静脉转位联合40%肝切除术的实验中,发现早期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残肝再生率、Ki-67标记指数均低于门静脉动脉化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则高于门静脉动脉化组,表明腔门静脉转位在行肝切除术后早期对肝脏的能量代谢及再生能力、手术耐受力均比门静脉动脉化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