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与比较含氟尿嘧啶与含雷替曲塞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所致常见消化道毒副反应及中医辨证分型;对临床上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选择化疗方案以及优选治疗患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方法:收集2013.01至2014.03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内科住院的符合入组要求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09例。51例使用含雷替曲塞方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治疗,另58例使用含氟尿嘧啶方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治疗,其中部分患者使用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用药:雷替曲塞2mg/m2静滴15min,5-Fu2.4/m2持续泵注48h,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1h,奥沙利铂85mg/m2静滴2h,贝伐珠单抗5mg/kg静滴,西妥昔单抗400mg/m2,以后250mg/m2静滴;所有方案均以14天为1周期。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个周期治疗,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患者不可耐受毒性出现。对化疗所出现的常见消化道副反应评价标准按照NCI CTC4.0标准分为0-4级,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要求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09例。其中,雷替曲塞组51例,5-Fu组58例;联合分子靶向药物,雷替曲塞组22例,5-Fu组23例;单纯两药联合化疗,雷替曲塞组和5-Fu组分别为21例、29例。从中医证型分析比较,两组仅泄泻(湿热伤中)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确切概率P=0.012,单侧确切概率P0.008),雷替曲塞组较5-Fu组发生率明显偏低。两组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确切概率P=0.000,单侧确切概率P=0.000),雷替曲塞组较5-Fu组发生率明显偏低;亚组分析显示: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两组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确切概率P=0.028,单侧确切概率P=0.025),雷替曲塞组较5-Fu组发生率明显偏低;两药分析结果显示,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确切概率P=0.020,单侧确切概率P=0.013),雷替曲塞组较5-Fu组发生率明显偏低。结论:1.雷替曲塞的消化道副反应较5-Fu发生率低且程度轻,两者同为作用于TS的抗代谢细胞毒药物,常见消化道副反应有呕吐、腹痛、腹泻及便秘等;2.泄泻(湿热伤中)两组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雷替曲塞组较5-Fu组明显偏低,推荐湿热壅滞证患者应优选雷替曲塞;3.含雷替曲塞或含5-Fu的化疗方案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并未增加化疗所致消化道副反应,该策略安全性高;4.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安全性较好。